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幸福永州 > 人文历史 > 名胜古迹
分享到:
西汉带盖刻划纹陶簋——永州馆藏文物随笔系列之十五
  • 2019-04-22 09:07
  • 来源: 永州日报
  • 发布机构:
  • 【字体:   

◇楚天雨 平德

西汉带盖刻划纹陶簋正视图

西汉带盖刻划纹陶簋仰视图

西汉带盖刻划纹陶簋俯瞰图

那天晚上,梦见自己跟朋友的车去一家古色古香的酒家赴宴。奇怪的是,服务员都是穿着旗袍,上的菜都是一个圆圆的器皿。我对那些器皿颇感兴趣,询问之下才得知叫“簋”。那个做东的朋友说,今天要请大家吃“九大簋”。“九大簋”在广东一带意味着筵席极为丰富,须用九个大簋装放菜肴食物。因为九代表多数,加个大字,便含有极为丰盛及隆重之意。“九大”即风、云、雷、雨、海、火、水、地、天,是“造物之初”的“相争”之物,乃万物之最,有其独特意涵。“九大簋”的种类高中低档。今天上的是中档,包括:“四菜一汤一点心”,连同饭、甜品、水果共计九个款式。四道大菜依序为“国宴东安鸡”“双龙戏珠”“乳燕入竹林”以及“锦绣石斑鱼”。接着,上汤菜“凤凰八宝鼎”,然后是点心“月映仙兔”,饭用的是“清香荷叶饭”,饭后甜品为“林万寿果”,最后上的水果是“一帆风顺”(用新鲜的哈密瓜雕成船体和风帆,内盛水果粒,寓如意吉祥之意)。

听了朋友的介绍,大家为此感到十分荣耀,纷纷举杯以示庆贺。酒至半酣,服务员从我身边伸手准备把一只吃完菜的空簋撤走,而自己正要站起来敬酒。一不小心,撞在服务员的手上,结果,一只簋掉在地上,“哐当”一声,居然没有碎,原来是铜的。只是那铜簋落地的声音,仿佛雷霆,把我吓了一跳,也就醒了。

原来,上述一切都是一个梦。

尽管只是一个梦境,但我对“簋”这种器皿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后来,当我在永州博物馆展厅看见一只陶簋时,仿佛触电一般,瞬间激活了我梦中的记忆。于是,仔细去端详,由此产生了诸多联想。

作为国家一级文物的这只陶簋,仿佛是一个走失在民间的公主。没有人知道它的原籍,也没有人知道它有无兄弟姐妹,更没有人知道它在民间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受过多少磨难。因为这只陶簋,是文物部门2001年整顿永州市冷水滩区凤凰园地下文物市场时所收缴。我们可以尽情想象,它当时被拥入文物部门怀抱的情景,应该绝不逊色于失散多年的母女重逢的抱头痛哭。

该簋口径31厘米,足径13厘米,通高21.5厘米,重4275克。陶质,棕色,属盛食器。该器分盖及簋两部分,盖圆纽,纽有穿孔,纽四周饰鱼纹和水草纹,并有十小孔,盖有四道凸弦纹,弦内饰水波纹。簋侈口,折腹,圈足。廊饰刻划纹,上下皆有孔,廊下饰水波纹,腹饰菱形刻划纹及两道弦纹。

后来,经文物专家鉴定,为西汉带盖刻划纹陶簋,十分珍贵。永州偶得此簋,实乃幸运。

簋,《说文》曰:黍稷方器也。《广韵》曰:簠簋,祭器,受斗二升,内圆外方曰簋。《疏》称:祭宗庙用木簋,今此用瓦簋,祭天地及外神,尚质,器用陶瓠之意也。《周礼?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史记?太史公自序》墨者尚尧舜,言道其德行,曰食土簋。《注》用土作簋。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之《秦风》载曰:於我乎每食四簋……

由此可见,簋作为一种盛食器和礼器,历史是十分悠久的了!

探究一下簋的前世今生,我们可以发现,它拥有一个颇为庞大的家族,而且血缘延续了一千余年。

青铜簋,仿佛是簋族的开山鼻祖,出现于商代中期,也就是距今大约三千三百年前。它开始产生的时候数量很少,经过时间的沉淀和逐渐传播,那些宫廷和王侯大宅里的人,慢慢接受了它。所以到商代晚期,数量就渐渐增多了。商代簋,有自己独特的精神面貌:仿佛是一个熊腰虎背的大汉,它形体厚重,多为圆形,侈口,深腹,圈足,两耳或无耳。而且器身多饰的兽面纹,有的器耳做成兽面状。

当岁月的脚步迈到西周的地盘时,簋,像雨后春笋,数量一下子多了起来。不过,在长达275年的西周时代,簋,更像一个人,经历了懵懵懂懂的儿童期、花枝招展的青春期、朴素全盛的中年期和逐渐衰亡的老年期四个阶段。

儿童期的簋,仿佛是一个走错家门的小男孩,他站在西周的门槛上,心里忐忑不安,似乎对前途充满迷惘,所以不停地回望过去,身上还是商末流行式样的打扮。更有趣的是,这种顽皮的孩子集中撒泼,他们之间一些特征不明显的器型,导致后人难以精确地区究竟该把他别其为商器还是周器,乃至殷周之际的式样。不过,细心的人们还是可以通过其“服饰”(外形饰纹)来辨认,因为这个时期的青铜簋,纹饰大多保持商代的兽面纹,与殷末相比,增添了有触角的卧状体驱的怪兽纹,甚至出现了以凤鸟为主题的纹饰。

随着青铜器的不断发展,簋,仿佛一个进入青春期的女孩,身体渐渐丰盈玲珑起来,也就出现了变形纹饰,活泼有力。就好像穿着花裙的青春少女,路过一个表演舞台,想到自己天生丽质,于是把懵懵懂懂的儿童从台上粗鲁地赶了下去,然后借助音乐,在那里尽情地表演起来。令人惊讶的是,她的表演居然吸引了许多目光。

可以说,这个阶段是抽象的变形纹饰借助少女的青春活力,占领了装饰艺术舞台的崭新时期。

在完成创新后,簋,像一个渐渐悟出大道的智者,更加注重自身的铭文运用,这好比当今的商家十分注意户外广告一样,而且用笔纯熟、结体圆浑。与前期笔画明显不相同的是,其内容除少量反映政治事件外,大多是承平时期世官司世禄的记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就是说,西周中期的青铜簋,在完成周人自己的礼器体制过程中,带有彻底淘汰旧、积极创造新的特点,因朴素自然而臻至全盛。

至于西周簋器的衰亡阶段,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簋的铸造及纹饰呈现出退步的趋势,简草、粗疏、衰颓成为一时的倾向,就好像一位对自己生活照料显得力不从心的孤寡老人,提前草草预备自己的后事,心情十分凄凉而无奈。在这种背景下,只有极少数的重器才显示出较好的工艺技巧,个别的作品因构图新颖,从而成为艺术的翘楚。尤其是盘旋龙纹,此刻已经形成,这直接导致了日后春秋时代盘龙纹的滥觞。尽管如此,历史之手也无力挽住簋器由此走向没落。

纵观整个西周时期,簋的形式还是有大发展的,至少衍生出了四耳簋、圈足簋、四足簋、圆身方座簋、三足簋、弁口簋和大侈口簋等多种形式,部分簋上加盖,更显庄重和稳定。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簋的家族却被历史的车马挤出了车道,因而把最后的绚丽光环涂抹在了西周的前额。仿佛是《红楼梦》里面的贾府,簋族最后渐渐走向衰亡。尽管如此,直到东周和春秋时期,簋,还是有着自己较高的社会地位的。在簋被敦、豆取代之前,鼎、簋一般同时出现在重大的祭祀仪式中和规模浩大的墓葬中。

人们都知道,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但鲜有人知道春秋时期也是簋的没落时代。春秋时期的簋,基本上沿袭西周晚期形制,没有什么明显变化。只是到春秋中晚期,簋忽然“减肥”了,它的铜胎变薄,花纹也变得越来越细碎,有的簋盖还铸成了莲瓣形。

特别让人感到叹息的是,战国以后,大约因为桌上的餐具升级,簋的使用就越来越少了,所以,它像一个归隐者,似乎于一夜之间就从王侯将相和富贵人家的餐桌上销声匿迹了,人们极少再见到。直到千年后的宋代,由于制瓷工艺的迅猛发展,大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态势,一些有怀旧心态的艺术家,忽然想到以瓷代铜制作成簋,又让它有了返回皇家礼仪制度的机会。

簋的旅途如此艰辛、颠簸,让人心生几分怜爱。我想,如果老天允许我们擦亮眼睛,去回眸一下战国之后的秦汉时代。我们就不难发现,在那个时期,簋,像一个走出深宅大院的孤苦伶仃的流浪者,独自在街头,落寞万分,居然再也没有人投来深情或同情的眼光。

不过,虽然地面上的人不再对她的憔悴容颜感兴趣,地下对她感兴趣的倒大有人在。因为活人不喜欢用的东西,有时候会成全死人。簋,毕竟象征着身份和地位。所以,聪明的人们就想到了陶质取代铜质,把它作为先人的陪葬冥器。而陶簋有较大容量,分无耳和双耳,类似现在的大海碗,在当时的墓葬中已经比较流行。

或许在一般人眼里,一只盛装饭菜的西汉陶簋,没有什么稀罕的。殊不知这只陶簋由艺术大师凭借自己的巧手把泥土制作成刻划纹的带盖精美胚胎,再经过高温烈火的锻冶,在神器造化的冥冥助化之下,变成如此巧夺天工绚丽多姿的艺术品,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不,你看它那盖子,仿佛是天宫的一只反扣的神碗,上面刻有四条水草和八条鱼,每条水草与两条鱼为一组花纹,似乎寓意年年有余(鱼)。盖的顶部圆纽部分有两个对称的穿孔,显然是曾有提盖子的弦,估计被文物贩子嫌累赘而去掉了。而每组花纹上又有两个圆孔,并不完全均匀,似乎起散热作用。若俯瞰簋盖,可以看见有四道凸弦纹,弦内饰水波纹。乍看,像一粒石子投进湖中所荡漾出的涟漪;再看,又似地壳运动隆起的八鱼带水草簇拥圆纽的造型,十分美丽。

再看簋身,居然为侈口,由上往下有些许减缩,折腹,更像一个穿着裙子跳圆舞曲的女子,有一条圆圈之足。廊饰刻划纹,右上左下,斜纹但不交叉,上下皆有孔,共二十四组,远看,似镶嵌的墙垛。廊下饰水波纹,或高或矮,逶迤壮观。在它的腹部,用文物专业术语来说,是菱形刻划纹及两道弦纹。如果用美术的眼光来看,更像一块块分割大致相等的井田,上面的那一根根竖痕,既像茁壮成长的秧苗,又像看守良田的农夫,让人顿时对大地充满感恩之情。如果再放开思路,发挥个人想象力,你会发现它们也像从秦兵马俑里脱尘而出的勇士,列队颇为有序,而且高大威猛,似乎在接受始皇陛下的检阅。

是的,只要你面对这只陶簋放飞思绪,就可以让许多两千多年前的事物在瞬间复活,你的脑海里就会出现无数不同的画面。甚至,你会感觉到自己像一个骑在时间骏马上的骑士,纵情奔驰在那个辉煌的岁月。

只是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如此尊贵的西汉带盖刻划纹陶簋,居然以神秘身份现身永州。它究竟出自哪位艺术大师之手?尔后在哪个窑炉里烧制?又进入到了哪些王侯富贵人家?被哪些人享用过?后来又被作为殉葬品埋入了谁的墓室中?这个墓室是否被盗过?又是谁让它重见到光明?……

一系列问题,确实耐人寻味!

西汉带盖刻划纹陶簋局部图

相关政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国家部委网站 -
- 市州政府网站-
- 省直单位网站 -
- 县区网站 -
- 市直部门网站 -
关于本网|联系我们|郑重声明|网站地图

主 办: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 办:永州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网站标识码:4311000024    版权所有:永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备案序号:湘ICP备05009375号    湘公网安备 43110302000125号
E-mail:yzcity@163.com    
联系电话:0746-8379670(受理网站建设维护,报错和不良信息举报等相关事宜)    

  • 湖南省人民
    政府网
  • 永州市人民
    政府网
  •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