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幸福永州 > 人文历史 > 名胜古迹
分享到:
永州馆藏文物之东汉滑石兽面具
  • 2019-08-19 08:36
  • 来源: 永州日报
  • 发布机构:
  • 【字体:   

◇楚天雨 平德

东汉滑石兽面具正视图

东汉滑石兽面具后视图

东汉滑石兽面具局部图

东汉滑石兽面具局部图

1987年的某天,当时的县级永州市(今零陵区)一个考古现场,文物工作者正在小心翼翼地扒开古墓中一层又一层的黄土,那些旁观者的心也随着墓葬泥土的越来越薄也变得越来越紧张。终于,当一个鬼怪式的面具破土而出时,工作者和旁观者的心都一下子变得激动起来。

仿佛是一场千年的约会,一件近两千“高寿”的国宝穿越时空,赫然落在了众人的面前。

该面具宽17.3厘米、高16.5厘米、厚1.9厘米,重843克。白褐色,兽面头插三个珠纹锯齿状和两个方柱状饰物,面形方正,面颊微隆,鼻梁瘦削与剑眉相连。双眼近三角形,两眼突出,阔口,上唇平直,口与面等宽,有九齿,两侧各有一犬牙,整个面部有四个圆形小孔。其面部表情,夸张、肃穆、狰狞。

后来,据专家考证,这是一件东汉时期的滑石兽面具,而且极可能是永州本土的产品。

滑石,是一种常见的硅酸盐矿物,硬度较低,一般呈乳白色,让人感觉亲切。

自古以来,湖南就有丰富的滑石矿藏,而道县尤甚。清光绪《湖南通志·食货志》记载:“道州出滑石”。道州就是今天我们永州市的道县,该县所产的滑石被前人载入了典籍。

其实,在我们湖南,除了道县之外,还有一些县市也产滑石。由于这种石质的硬度低,容易加工雕琢,用它来制作明器,是最理想的材料之一。凡是接触过滑石的人都知道,滑石经打磨抛光后,简直跟白玉一样,让人爱不释手,所以,聪明的古人常采用这种石头制成冥器,作为陪葬品随葬。

汉代,是中国滑石雕刻的黄金时代。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地的考古发掘和调查来看,已经出土了大量汉代滑石雕刻艺术品,而湖南又是汉代滑石雕刻出土最多的省份之一。湖南的滑石兽面,多出土于湘西的溆浦、湘中的常德和湘南的永州一带。例如:1973年,常德郭家铺出土一件灰色滑石兽面;1977年,常德南坪出土一件东汉时期的面具;1978年在湘西溆浦出土十四件滑石兽面;2010年,在常德南坪乡南坪村再次出土一件面目狰狞的滑石面具。

当我把湖南出土的滑石兽面图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时,就发现这些滑石兽面虽细部稍有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形制大体相似,且表情夸张,面貌狰狞。

为什么古人对兽类如此顶礼膜拜?甚至把它们作为图腾的象征呢?

这让我想起了2003年9月的一次采访。那次,我与长沙的几个专家学者奉命到怀化采访,在新晃、麻阳、芷江、沅陵、靖州、通道等地,看了很多傩戏。自己从傩戏的面具中,产生了许多联想。后来得知,在怀化的一些县区,还存在着神秘的盘瓠文化。这也是上古流传下来的一种独特文化,最初与傩有关,后来慢慢渗入一些少数民族的精神深处,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傩,是中国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信仰,最初的形式是傩祭,古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天地的敬畏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傩祭的形式不断变化,内容越来越丰富,特别是加入了一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表演之后,这就产生了傩戏。而为了维护傩祭的神秘与尊严,主祭者与谋划者就商议在傩戏的表演过程中,让那些参与者把面蒙上,也就产生了傩面具。

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戏演出,傩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因而在傩文化圈子里的人们意识中,傩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任何人都必须虔诚对待,并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不可冒犯。

民俗研究者认为,傩面具起源于远古的中原祭祀,是一种驱鬼除邪仪式。其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距,通过对面具五官的装饰和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凶猛、狰狞、威武、深沉、奸诈、滑稽、和蔼、慈祥等性格。后来,随着中原文化的南移,傩面具也就扩大到了江南地区。再后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傩面具市场渐渐萎缩,仅存在于湘桂黔滇川一带的少数民族之中。

我国古代诸多的历史文献中,有不少关于傩戏的记载。《古今事类全书》载曰:“昔颛顼氏有三子,亡而为疫鬼。于是以岁十二月,命祀官时傩,以索室中而驱疫鬼焉。”颛顼(公元前2342—公元前2245年),是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也是上古“五帝”之一,姬姓,号高阳氏,他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颛顼生有一个儿子名叫虞幕,是虞舜的五世祖。由此可见,早在四千多年前的上古时期,颛顼身边就有了傩祭。《周礼·夏官》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持矛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也就是说,早在商周时期,为了在祭祀中获得强烈的效果,主持傩祭的方相氏佩戴“黄金四目”面具,用来驱邪。这可能是关于傩面具的最早记载。而宋代的高承,曾编撰了一部专记事物原始之属的书,名曰《事物纪原》,书中载曰:“周官岁终命方相氏率百隶索室驱疫以逐之,则驱傩之始也。”在他看来,驱傩活动最早是从周代开始的。

虽然以上三部典籍关于傩祭之始的时间有所差异,甚至是很大的差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傩祭在上古以前就出现了。

永州本土德高望重的老作家李长廷先生在其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南巡志异》中,也记载了一些上古时期人们对鸟兽的顶礼膜拜。如:“当初帝尧在位时,远方一个叫掋支的小国,特意来向帝尧进献一种瑞鸟,这鸟的长相有点怪,它有四只眼睛,因而叫重明鸟,又叫双睛鸟,外形看起来像鸡,鸣叫起来却似凤凰。据说它能搏击猛兽,还能驱除鬼怪,人们听说有这种鸟,心里都非常期待一见,有的人家甚至用木头刻了这鸟的形状,纳吉除凶。”“封豨氏是一个纯粹靠饲养猪发达起来的族团,也是一个奉猪为神灵的族团。”

由此可见,傩祭在中国的存在,可谓历史悠久。

当时间的脚步迈入春秋战国时代,傩祭已经非常盛行,《论语·乡党》载曰:“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意思是说,孔子有一次遇到乡人行傩,就穿着朝服恭敬地站在庙之阼阶观看。连大名鼎鼎的孔老夫子,对傩祭尚且如此恭敬,至于平民百姓,就更不用说了。

不但古文献有颇为详尽的记载,历年来在一些地方出土和发现不少古代的面具实物和图像,也给予了充分证明。除了前面提到的湖南省滑石雕刻出土品,1959年,四川巫山大溪64号墓出土一件距今6000~5000年前的浮雕石刻人面;1973年,甘肃省永昌县鸳鸯池古墓出土一件距今4000年前的石雕镶嵌人面。此外,甘肃天水柴家坪出土陶塑浮雕人面、山东滕县岗上村出土的玉雕人面、陕西汉中地区曾发现一批商代青铜傩面具等,都是古时面具的代表。

综合上述文献的图片,从造型上来看,这些兽面的起源应该与傩面具有一定关系。因为傩面具与滑石兽面在造型上,十分相似。

由此可见,伴随傩祭而产生的面具,亦是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在傩祭过程的傩戏表演中,面具就成了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也是傩戏最原始、最直接、最重要、最典型的道具,更是傩戏区别于其他戏剧的重要特征。这些面具大多为鬼面,脸呈椭圆,面目凶煞,眼中有通孔,可供舞者窥视。耳有穿,鼻有孔,五官位置与人面相近。有的造型更为怪诞,不仅有长角、大眼,还张嘴、露齿,面目狰狞,表情夸张。

记得那年在怀化采访时,当地的一位傩文化研究者告诉我们,跟方言一样,傩戏面具的各种艺术造型、质料选择、色彩运用、功利目的、民俗意象等,都因地域、民族、文化、审美等方面的不同而有差异,这也是傩戏面具显得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的主要原因。

或许,上古时期由于生产力落后,人跟动物相处相争的时间很多。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部落和族团出于自身的精神寄托,往往会将一些罕见的鸟兽或在争斗中有助于有恩于本部落和族团的鸟兽作为本部落和族团的图腾,因而视为神圣。有的则把几种鸟兽(例如:狮虎、鱼龙)的长相融合在一起,以求怪诞,达到恐怖吓人的效果。后来,兽面具被延伸到庙宇和官衙,甚至一些重要建筑的门环,旨在令人们对神灵、祭祀和官府、法律产生敬畏之心。

造型怪诞的面具,用于傩祭或傩戏,都好理解。可是,为什么古人要把它们随葬入墓呢?我想,大概也是为了保护墓主人的威风与尊严,让他的灵魂不为鬼神所侵犯吧。

滑石雕刻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艺术,有数千年悠久历史。而汉代,因为国家富强经济繁荣,而促成了艺术的繁荣,也成了滑石雕刻的黄金时代。永州出土的这件东汉滑石兽面具,就是那个黄金时代的杰出作品之一。

根据各地的考古记载,出土滑石兽面的墓葬一般规模较大,而且随葬品也非常丰富。按照常例,一座墓葬仅出土一件滑石兽面,但也有同时出土两件的。永州在西汉时期,曾建有泉陵侯国,鹞子岭一带曾发现大量的汉墓。这件东汉滑石兽面具的出土,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仔细观察永州这件东汉滑石兽面具,不难发现,它至少融合了龙角、虎耳、豹眼、犬牙等多种兽形。乍看,它的外观似兽非兽,似人非人,或者说人兽兼得。因为它的鼻子眼睛和嘴巴,是人的模样,而头上所插的三个珠纹锯齿状和两个方柱状饰物,还有耳朵、犬牙,以及狰狞的表情,却是兽的模样。因此,你不得不佩服设计者的匠心独具。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它上面有四个不对称的小圆孔,估计是滑石兽面原本钉在棺椁的一端或两档上的,其用途是辟邪、防止妖魔鬼怪侵入到棺内来,以保护死者亡灵。须知,随葬镇墓兽保护墓主人不为鬼神所侵害,这种习俗在春秋战国楚墓中就非常流行。

我曾多次尝试从这件东汉滑石兽面具中寻找更多的秘密,无奈它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阴气,令人不寒而栗。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是楚地遗风的一种延续。

据说,古人制作面具时要先举行“开光”仪式,取用和存放傩戏面具要分别举行“开箱”和“封箱”仪式。还不让女性触摸,不让女性佩戴。而男人一旦戴上傩戏面具,就表示神灵已经附体,不得随意走动和说话。另外,还有许多禁忌,显得颇为神秘。由此看来,制作一件兽面,确实不易。

当然,任何艺术品的发展跟人的成长大抵相似,总是从蒙昧到萌芽,从发展到完善(成长到成熟),从完善到提升(成熟到提质)。滑石雕塑品,也不例外。即便在某个阶段,一些雕塑作品显得较为粗劣、不够成熟,但它所反映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使命已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的价值。它仿佛是一个浓缩的时代,宗教信仰,图腾崇拜,社会生活都在这小小的器物中再现、重生,历史的舞台仿佛又一次拉开序幕。

毋庸置疑,永州这件东汉滑石兽面具在我们带来雕塑艺术审美的同时,也为我们研究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俗等提供了真实的历史材料。透过这一件颇为夸张怪诞的兽面具,似乎让我们看见了近两千年前的精彩表演。那种表演,要么在豪奢的庭院,要么在简朴的乡间,但在我眼里,他们的精彩远远胜过当今社会那些明星的走场演出。

相关政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国家部委网站 -
- 市州政府网站-
- 省直单位网站 -
- 县区网站 -
- 市直部门网站 -
关于本网|联系我们|郑重声明|网站地图

主 办: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 办:永州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网站标识码:4311000024    版权所有:永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备案序号:湘ICP备05009375号    湘公网安备 43110302000125号
E-mail:yzcity@163.com    
联系电话:0746-8379670(受理网站建设维护,报错和不良信息举报等相关事宜)    

  • 湖南省人民
    政府网
  • 永州市人民
    政府网
  •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