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解读回应 > 专家观点
分享到:
坚定红色文化自信 推进老区精准扶贫
  • 2017-11-22 09:48
  • 来源: 永州日报
  • 发布机构:
  • 【字体:   

□江华瑶族自治县史志办主任 蒋祖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因此,江华作为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必须坚定红色文化自信,有责任把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为推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发挥应有的作用。

坚定红色文化自信

20世纪初期,在上海、长沙、衡阳等外地求学的一批江华籍青年积极投身革命斗争,率先加入中国共产党。如李启汉、陈为人、韦汉、江华、王涛、黄文标、唐浩、舒翼、兰世铠、唐汉民等。特别是在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时,全国50多名早期党员中,江华就有2名,即李启汉和陈为人。他们在外地和家乡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和纪念设施。

永州境内最早的2个基层党组织旧址。在中国共产党永州历史上,江华县创下了3个永州之最。一是在永州境内建立基层党支部最早。即:1925年5月,韦汉在县立高小(今江华二中)成立的中共江华县支部;二是在永州境内成立县级党组织最早,即:1927年1月,成立的中共江华县执委,办公地点在大圩五子庙;三是在永州境内大革命时期发展党员最多,即:1927年1月共有党员38人。

红军长征过江华留下的遗址遗迹。红七军、红六军团、红九军团、红五军团三十四师、二十四师等曾转战江华,留下了英勇的足迹。在这期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刘伯承、江华等都曾在江华战斗和生活过,在极其艰难困苦的岁月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留下了许多革命遗址遗迹。

抗日战争时期党史事件和遗址遗迹。在抗日战争时期,江华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武装斗争。瑶族儿女为中国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留下了许多革命历史遗址遗迹,充分表现出反抗日寇侵略的高度爱国主义和不怕流血牺牲的民族精神。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党史事件和遗址遗迹。解放战争时期,建立武装、政权和游击根据地,留下了承载老区革命精神的一些历史遗址遗迹。

其它文献资料遗迹。李启汉主编的《劳动周刊》、王涛创办的《沱江潮》、陈为人编辑的《上海报》、江华民报、前锋报、毛泽东题词“继启汉中夏之遗志”

调查不完全统计,全县共有中共党史、革命史遗址遗迹和纪念设施113处,其中,烈士故居及墓碑39处,会议旧址8处,战斗遗址12处,党史事件遗址16处、报刊社团15处,文献资料13处,实物10处。

推进老区精准扶贫

突出精准识贫强基础。一是抓好精准识别。在2014年开展贫困人口识别时,出台了“七个不纳入”规定。二是抓好动态管理。制定了《贫困对象建档立卡信息动态管理办法》等系列管理制度和办法,开展了多次建档立卡“回头看”和信息数据清查,及时清理和校正贫困对象。

突出产业发展改穷业。一是培育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了电子信息、新型能源、稀土新材料、新型建材、矿冶循环、农产品加工、服装制鞋七大产业,提供就业岗位近万个。鼓励小微企业进村。按照高新产业进园区,小微企业进乡村的思路,鼓励村里能人大户、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创业。三是推进劳务协作。出台了《关于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奖励办法》。积极开展以劳务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为主的雨露计划培训,因人制宜开展订单、定岗、定向、菜单式精准培训,帮助14335名贫困人口在县内就业,年均收入2万元以上;帮助22589名贫困人口在外稳定就业,年均收入超过3.5万元。

突出易地搬迁挪穷窝。在湖南省率先启动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搬迁2.7万人,规模全省最大。现已有1.8万名贫困人口搬出大山、喜迁新居。在后续帮扶上,将安置点楼房的一楼全部建成框架结构的门面房对外出租,租金作为搬迁群众的资产性收益。引进了一批绿色环保、劳动密集型的小手工作坊项目,吸纳了一批搬迁群众“家门口”务工,并为每个搬迁户培训1至2个实用技术人才进厂务工,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同时,积极推进危房改造,近三年来,共支持4255户贫困户改造危房。

突出教育脱贫拔穷根。一是狠抓思想解放。坚持扶贫先扶志,增强贫困户的自立意识和脱贫信心,激活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加强教育扶持。对贫困家庭在校就读的子女,通过全面落实国家助学政策,并设立助学专项补贴基金和特困学生专项补贴,加大资助力度,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近三年来,共免除特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学杂费2518万元,向贫困家庭在校寄宿生发放生活费和就学补助2167万元,发放助学贷款1520万元,争取社会捐资助学1180万元,确保了贫困家庭学生不失学、不辍学。

突出生态补偿换穷貌。对于生活在林区、高寒山区等生态保护区的贫困对象,我们一方面大力引导其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实现就地或转移就业。另一方面,在全国率先建立县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将禁伐区内未纳入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的20.8万亩商品林,设立为县级生态公益林,参照国家级和省级每年每亩17元的标准,全部由县财政补偿,确保社会生态效益与群众经济效益双增收。

突出保障兜底改穷境。一方面,加强基本保障兜底。全县贫困人口中有老弱病残1.72万人,其中1.53万人参与了兜底一批贷款,此外通过低保提标政策,兜底了1082户2321人,确保贫困户中最困难的人群解决了“两不愁”的问题。另一方面,推进健康扶贫兜底。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到位,所有贫困户都享有医保报销提标政策。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购买了“扶贫特惠保”,可为大病医疗贫困患者解决40%的政策自付费用。

突出基础设施添动力。一是持续完善基础设施。2014年以来,江华在交通方面共投入5.7亿元,硬化村道1668.2公里;水利方面共投入2.8亿元,实施人畜饮水和五小水利工程472处。主动放弃县级利益,积极争取地方电网公司代管上划国家电网,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316.322千米,实施了67个贫困村的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基本实现了林区电力全覆盖。全县150个贫困村建设移动基站44个,但仍有72个村未通宽带网络、54个村尚未实现手机信号全覆盖。二是全面加强公共服务。2014年以来共投入6.5亿元实施合格校园、县城学校提质扩容、教师安居、移民学校复建、村小改建、全面改薄、高中化债等“七大教育工程”,改善办学条件。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了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体系,强化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建设,夯实人才队伍建设。2013年以来新建和修缮村卫生室75个,培养和配备乡村医生43名。新建和改建农村综合服务平台27个。

突出社会扶贫拓渠道。由中国社会扶贫网搭建起的“互联网+社会扶贫”信息平台,是脱贫攻坚领域的新探索和新途径。今年2月,该县确定为“中国社会扶贫网”试点县后,我们坚持“社会扶贫社会办”,努力搭建社会资源与贫困对象的帮扶桥梁,为完善和推进全国、全省的试点工作提供第一手宝贵资料。全面发动定点扶贫江华的中南大学、湖南电视台、湖南现代农业集团以及江华的各类企业、经济组织、机关干部、教师、医护人员积极参与,现已取得一定成效。目前,全县下载注册社会扶贫网手机客户端贫困户1.8万户、爱心人士2.8万人,发起贫困需求8600人次,成功对接1366人次,对接率成功达15.8%。发起爱心捐赠1576余次,成功对接435次,对接成功率达27.6%。

相关政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国家部委网站 -
- 市州政府网站-
- 省直单位网站 -
- 县区网站 -
- 市直部门网站 -
关于本网|联系我们|郑重声明|网站地图

主 办: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 办:永州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网站标识码:4311000024    版权所有:永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备案序号:湘ICP备05009375号    湘公网安备 43110302000125号
E-mail:yzcity@163.com    
联系电话:0746-8379670(受理网站建设维护,报错和不良信息举报等相关事宜)    

  • 湖南省人民
    政府网
  • 永州市人民
    政府网
  •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