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安县通过柔性引才,开展学科培育、技术服务、科研攻关等工作,不断探索“人才+”模式,整合资源,联合发力,以“人才首位”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智力引擎”。
政策引领,构筑人才汇聚“强磁场”
东安县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采取“人才+平台”“人才+项目”等模式加大招才引智力度。为留住人才,完善县级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机制,健全奖励分配和人才激励制度,用政策留才。全县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46名专家人才,倾听诉求,排忧解难,彰显求贤若渴的诚意。
在资金投入上,东安县每年设立1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进的生活、购房及探亲等补贴。协助解决高层次人才配偶就业问题,营造良好人才环境,从生活各方面为人才提供坚实保障,让他们安心扎根东安。
凭借优厚政策,东安县积极奔赴各地招才引智。2023年以来,成功引进12个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30名高层次人才以及150余名急需紧缺的教育、医卫和其他专业人才,为县域经济发展储备丰富人才资源。
产才融合,激发科技发展“新动能”
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引进创新人才、培育创新企业,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通过实施产业升级优势再造工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实施筑巢引凤工程和返乡创业行动,吸引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通过组织工作队远赴广东开展招商,汇集吉他制造技术人才返乡创业意向,参与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在外积累了丰富经验和资金的唐智明等人率先响应,将企业从广州搬迁回东安。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东安人返乡创业。如今,东安吉他产业园已引进了30余家乐器(吉他)及配套企业入驻。
东安县还积极探索“吉他+”模式,在“吉他+文化”“吉他+旅游”等领域,人才与科技发挥关键作用。为给吉他产业发展储备后备人才,该县还多措并举加强人才培养,邀请吉他制作大师担任县职业中专学校吉他制作导师,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吉他制作人才。通过实施吉他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工程,支持企业加强吉他制造技能培训,有效提升了吉他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和专业技术。此外,东安还多次举办“吉他音乐季”和“东安杯”吉他艺术展演等活动,为吉他人才提供了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促进了人才技术的提升。将吉他元素融入旅游线路设计,打造工业旅游示范点,吸引更多游客,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优化服务,涵养人才发展“生态圈”
加强重点筛选,深入开展“千名干部联千企”活动,入企走访调查,筛选出有潜力的科技型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召开优秀人才座谈会,为解决县域发展重点问题建言献策,有效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围绕产业、项目和乡村振兴需求,采取高校小分队引才、柔性引才等方式,精准引进急需紧缺型人才。以“要想心安,就来东安”人才品牌创建为统领,积极回应人才诉求,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服务,从落户、住房到子女教育、医疗保障,让人才感受到家的温暖。
组织成立了“三小二大”人才分队,即文旅志愿服务小分队、教育“手拉手”小分队、卫健“上挂下派”小分队、科技特派员大分队、党政干部驻村大分队,五支人才分队共280人,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春风送岗位”“乡村学堂”“大众创业”“名师示范课”等系列服务活动,志愿义务演出达100余场次,田间指导300余场次,解决产业发展难题14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