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唐斌 通讯员 龚翔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湘江源头“水质优良,毗邻两广”的资源和区位优势,瞄准设施渔业增长点,着力优布局、扩产能、调结构,拓展绿色养殖新空间,实现设施渔业厚积薄发之“跃”。
技术创新提升渔业新质生产力
在东安县端桥铺镇黄土脑村的闽航源公司,一个个大型养殖棚错落有致,一口口养殖池整齐排开,密密麻麻的鳗鱼在池内抱团休憩。这是我市设施渔业的一个新样板,采用智慧渔业大数据平台,对水温、溶氧量、鱼苗大小、水质等进行全过程的监控,并对鳗鱼生长和生产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实现养殖环境预警、养殖生产全流程管理与追溯,具有科学环保、智能控防、优质高效等优势。该鳗鱼基地总投资1.6亿元,养殖面积4.7万平方米,目前已全部完成建设并投产,实现年产量500吨、年产值5000万元。
依托水质好、环境好的资源禀赋,永州突出技术创新,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鳗鱼特色水产养殖,全力打造渔业新质生产力。全市现有鳗鱼养殖企业6家,分布在零陵、东安、蓝山、宁远、道县5个县区,总投资超过6亿元。为更好地推广鳗鱼标准化生产新技术,农业部门还发布《永州市鳗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要点》,聚焦标准化养殖、生态循环、饲料研发、智能化管理等技术环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鳗鱼产业“连点成片”。
在我市设施渔业的发展历程中,一路“新”风扑面。石蛙是华南丘陵山区特有的名贵种类,生活在山溪水坑内或石洞岩隙中,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价值丰富,是近年来水产养殖业的后起之秀。走进东安县石期市镇五一村泽贝公司,一个设施齐全、高效循环的石蛙生态养殖基地展现在眼前。经过多年驯养技术攻关,从受精卵、蝌蚪、幼蛙发育为成蛙(种蛙)大约需要3年时间,突出科学精细化的管理,只投喂蚯蚓、黄粉虫、南瓜、青菜等天然饵料,公司成功打造集种蛙驯养、苗种繁育、幼成蛙喂养、饵料生产循环利用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探索出一条石蛙变“金蛙”的致富新路。“投资6000万元的基地预计年产种蛙50吨、蝌蚪200万尾、幼蛙50万只,实现产值3000万元。”公司技术负责人彭宇介绍。
设施渔业与现代农业同谋划齐推进
设施渔业采用集约化、标准化、智能化的方式,通过营造鱼类生长优良水体环境、应用科学精养技术、升级设施装备促进产业提升,实现养殖稳产高产、提质增收。
“我们全力推进以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陆基圆桶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为重点的设施渔业建设,加快构建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设施渔业转变。”永州市畜牧水产事务中心主任曾瑶平表示,为推动设施渔业的科学发展,永州坚持规划先行、政策保障,先后出台《永州市现代设施渔业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永州市规范发展设施渔业指导意见》等文件,将设施渔业与现代农业同谋划、共部署、齐推进,全力以赴为设施渔业发展保驾护航。
用地是制约设施渔业发展的瓶颈,针对设施渔业用地指标少、选址困难的问题,全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养殖空间布局,强化要素保障,加快构建“一县一主”高效特色设施渔业示范带。农业农村、自然资源部门联合摸排核查,在符合用地、用水、环保等政策的条件下,编制了《永州市设施渔业选址摸底统计图(第一批)》,完成初步预选址53个地块,有效解决了土地资源短缺、养殖用地和用水成本上升等问题。
近年来,全市设施渔业投资项目和养殖规模呈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目前养殖主体达44家,养殖总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其中投资超亿元的4家、养殖面积逾万平方米的7家。今年,全市新增设施渔业重点项目投产4个、在建10个、扩建1个、待建1个,为渔业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在一期工程稳定运行后,公司今年再投资1.2亿元打造蓝山鳗鱼养殖基地二期项目,预计年产能1000余吨,年产值约5500万元,目前项目正加快建设,争取早日投产达效。”谈及鳗鱼产业发展,湖南闽舜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建清满怀信心。
从“点状分布”到“链式崛起”,永州渔业正乘势而上,着力构建集鱼苗繁育、渔业养殖、产品加工、销售运输、农旅融合为一体的现代化设施渔业全产业链条,持续发展高标准生态健康养殖,擦亮永州设施渔业新名片,谱写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