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市政府 > 基本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分享到:
永州市人才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初稿)
  • 2011-12-30 10:56
  • 来源: 永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发布机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字体:   


为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加强人才资源开发与建设,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当前人才现状,制定本规划。

一、人才现状和形势分析

(一)十一五期间全市人才发展成效明显。

十一五时期,我市围绕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的实施,在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人才总量不断增长。截至2009年底,全市人才总数245138人,其中:机关党政人才24992人;专业技术人才122367人;企业经营管理22116人;农村实用人才及各类技能人才63930人;其他人才11733人。人才总数比2005年的20.01人净增45022人。

二是人才结构得到改善。全市人才总数245138人中:机关党政人才24992人,占人才总量10.2%;专业技术人才122367人,占人才总量49.9%;企业单位经营管理人才22116人,占人才总量9 .02%;农村实用人才及各类技能人才63930人,占人才总量 26.08%;其他人才11733人,占人才总量4.8%。高素质人才比例有所提升。2009年底,全市专业技术人才122367人,其中:高级职务专业技术人才4334人(正高123人),中级职务专业技术人才34072人,初级职务专业技术人才83961人。高、中级职务专业技术人才分别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3.5 %27.8 %。通过培养和引进,已拥有博士、硕士471人,新增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2名,省、市级拔尖人才50名,在永外国专家107名。

三是人才环境更加优化。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永州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先后组织推荐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2名,开展了永州市优秀专家九嶷友谊奖永州市优秀技师等评选表彰工作,评选市级拔尖人才10名、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0名。不断深化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了公开、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优化了人才成长环境,激发了人才创业热情。同时,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导向。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城市品位和经济竞争力不断提升,为引才、留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6年以来,为用人单位引进、公开招聘各类人才4600多人。

四是市场配置机制更加健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实行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永州人才市场已建设成为辐射湘粤赣省级区域的综合人才市场,人才中介、人事代理、人才测评等公共人事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才供求信息平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配置功能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期间共有5000多人次通过市场实现理想择业。

五是人才培育工作得到加强。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行教育强市战略,全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全面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战略举措。2006年以来,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新知识培训,共培训高层次人才2800人。重视青年后备人才的培养,市县两级先后选派100余名优秀青年干部到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开展了新进国家机关队伍人员的入门培训,还对全市专技人员与管理人员进行WTO和计算机知识中、初级的全员培训,培训人员达6万人次。针对技工人才缺乏的问题,切实加强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在创办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上,整合永州高级技校和九嶷山学院,筹建了潇湘技师学院。加强对外培训合作,拓展培训渠道,与多所国内高校、党校建立了长期的人才培训合作关系。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009年底,我市总人口577.5万人,是人口大市,人力资源大市,人才队伍虽然具有一定水平和实力,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市,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与不足。

1、战略性地位认识不够到位。对新形势下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重自然资源开发轻人力资源开发、重项目引进轻人才引进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措施还不全面,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2、人才队伍素质水平不够高。全市拥有硕士、博士数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主创新能力。全市80951名专业技术人员中,有高级职称人员4334人,仅占5.35%;有中级职称人员34072人,也仅占42.09%,且主要分布在教育、卫生领域,作为经济发展急需的规划设计、房地产、财政金融、建筑质量、文化旅游、风险评估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十分紧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虽然不断发展壮大,但高素质的企业家人才及高管人才还严重不足。

3、人才集约化开发能力不够强。一方面,还没有真正建立网络化、整体化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院校数量、办学规模及发展水平不高。另一方面,人力资源中介组织承载人力资源中介、转移的办法措施不多,各类人才载体缺乏吸引力。据统计,近五年,我市输送出去的各类大中专院校毕业学生6万余人,因本地人才载体不足或缺乏吸引力,这些“本籍人才”返乡就业的只有1万余人。

4、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不够健全。一是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现有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制度,主要是研究解决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对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还没有形成一个具体明确、统一协调的运作机制。二是行政性计划安置,不能完全满足事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近些年来,行政计划性安置,如复退军人安置,占用了人员编制,而急需的技术人才一时还进不来,影响了事业的发展。三是在人才评价激励方面缺少体制机制创新。吸引创新创业人才尤其是领军人物方面的思路不够宽,人才学非所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同时,在创建“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方面仍有所欠缺,亟需完善。四是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各类人才培训投入的资金保证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以致培训体系难以完善。

(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进入新世纪,中央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省委省政府及时制定实施人才强省的战略。20105月下旬,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8月中旬,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并颁布了《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人才优先”这一带有时代性战略思想的指导方针,指出中国在下一步的发展中,急需实行人才优先的战略布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努力建设世界人才强国。新的政策导向,新的人才观念,要求我们顺应时代发展形势,加强制度创新,加快人才开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将持续快速发展,随着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力度不断加大,工业强市步伐不断加快,我市人才载体将得到明显加强,对人才的吸附力将进一步增强。同时,我们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没有完全消除,人才资源的大流动大调整格局进一步形成,人才竞争更加激烈。发达地区依靠强大实力使其人才汇聚力明显占优,西部地区依靠政策优势也具有很强的人才竞争力。省内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和大湘西开发战略给我们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对我市人才资源形成争夺。目前我市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比较突出,导致我市区域人才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工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人才载体不够,影响了对人才的吸附力;用人机制不活,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体制内、体制外人才难以交流等问题较为突出,人才竞争局面还没完全形成,制约了人才潜能的发挥;管理体制不顺,一些部门自成体系,影响了人才资源的充分竞争与交流,影响了人才开发的效能;培育能力不强,束缚了人才总量的增长,全市目前仅有一所全日制本科高等院校,与省内部分城市比较存在一定差距;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还不够,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激励不够,加剧了人才流失。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全市人才发展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为统领,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紧扣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突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创新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培养和吸引创新型人才,努力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构建人才发展优良环境,使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适应,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为实现小康永州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2010-2015年我市人才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观与科学人才观有机统一的原则。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观念,统筹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与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

    ——坚持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把人才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人才开发和队伍建设以最大程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推动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人才数量和质量一起抓的原则。努力增加人才数量。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重点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人才的执政、管理和创新能力,提高知识和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坚持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的原则。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继续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和科学配置。建立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动态机制。

——坚持重大项目与人才开发互动的原则。大项目、大企业是造就人才、集聚人才的重要载体,通过引进大项目、建设大企业进一步改变我市产业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不足的状况。要依靠经济发展引才、重大项目招才,重点吸纳本市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重大项目建设急缺的人才,同时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用培养人才的办法解决吸纳人才的不足。

三、“十二五”人才队伍建设的主体目标

    (一)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

20102015年,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人才总量有较大增加,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基本适应,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人事制度和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基本形成有利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体系;着力建成环境一流、机制灵活、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产出高效的人才强市。到2010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4.51万人,各类人才分类增长如下表:

全市人才总量增长及分类目标表

       年份

类别

2010年(人)

比重(%

2015年(人)

比重(%

    

245138

100%

330000

100%

党政人才

24992

10.2%

25000

7.6%

专业技术人才

122367

49.9%

140000

42.4%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22116

9.02%

50000

15.2%

农村实用人才及各类技能人才

63930

26.08%

95000

28.8%

其他人才

11733

4.8%

20000

6%

   :2010年的数据来源于2009年《干部统计报表》。

②党政人才之所以增幅不大,一方面是因为机构改革后机关编制紧缩,另一方面因一部分履行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已从党政人才中剥离出去。

③按照湖南省人才发展规划与预测,我省国民生产总值每增长1%,人才拥有相应增加0.52%。比照我省的平均增长比例,今后十年我市国民生产总值按平均每年增长10%计,我市人才总量将以每年5.2%的速度增长。

其他类人才是指既没学历、又没参加任何技能培训,但有一门特殊技能的人才。

(二)素质目标   
  到2015年,党政人才队伍的执政能力和行政能力不断加强,重点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善于治国理政的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公务员的学习创新、依法行政、公共服务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提高,造就一支廉洁勤政、务实高效、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新进入县(市、区)和市级机关部门领导班子的干部,本科以上学历达到80%以上;县(市、区)党政班子中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干部比例不断提高。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市场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市场竞争和推动企业创新的能力明显增强。培养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优秀企业家,一批职业素养好、市场意识强、熟悉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在生产经营与资本运作等方面有较高造诣的经营管理者,一批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熟悉企业管理、具有党群工作经验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形成一支较为成熟的职业经理人队伍。80%以上规模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经过系统的现代经济、管理、法律、科技等知识培训,60%左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到本科以上学历。
  专业技术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重点培养、引进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产业领军人才。全市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达到8000余人。注重拔尖人才的选拔与培养,着力培养国家级高级人才5名左右、省级高级人才50名左右、市级高级人才100名左右。
  高技能人才队伍的高科技成果应用能力明显增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既掌握高超技能、又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前沿技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注重纺织、服装、机械、电子、治金等行业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形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人才梯次结构。高级工以上技能等级的人数达到15%左右,技师、高级技师达到5600余人。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一大批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乡村科技人员和传统农产品改良人才,力争10%的农村实用人才取得农民技术职称资格,高中、中专学历人员所占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
  
(三)三次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重点
    第一产业围绕农产品结构调整需要,重点抓好生态效益型农村实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第二产业围绕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和成长性产业开发,重点集聚能够带动和促进生物医药、机械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农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等重大项目建设和发展的一大批高层次人才;第三产业(服务业)重点引进和培养商贸流通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房地产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金融保险服务业、公共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等十大服务业人才。

(四)承接产业转移人才引进培养重点

按照市委、市政府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的要求,着力做好承接产业转移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南部依托“蓝宁道”加工贸易区,着力引进培养毛织、制衣、制鞋、玩具、电子五金、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人才;北部依托凤凰园经济开发区、长丰工业园、萍州工业园,着力引进培养汽车、机电制造业、医药工业、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人才。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突出抓好六支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人才队伍新格局

1、党政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控制党政人才的数量,优化党政人才结构,提高党政人才质量。到2015年,全市党政人才队伍稳定在23000人左右,在班子功能、队伍结构、干部素质上取得突破。

一是建设科学发展型领导班子。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符合永州发展要求的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地方党委新的领导体制、运行方式和议事、决策机制,提高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水平。进一步优化各级党政领导班子配置,到2015年,班子成员搭配更趋合理,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达到70%以上,轻女少非干部数量有所增加。

二是加大后备干部资源开发力度。完善后备干部选拔方法,建立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充分体现个性特征、动态管理的党政后备人才资源库。制定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长远规划,有计划、有方向、分门别类地选拔、培养、锻炼后备干部,打破部门局限,实现后备干部人才资源优化配置。

三是不断激发党政人才队伍活力。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党政人才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和监督保障机制,建立体现整体性、配套性、实践性的制度体系,和体现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实绩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利用现代测试手段与岗位适应性考察相结合的科学选人用人新办法,提高干部工作的公信度。进一步完善干部交流制度和挂职锻炼制度。继续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推公选等制度,逐步实行差额选任办法,探索建立合理规则规范下的有序竞争机制,努力实现党政人才优化配置。

四是建设一支适应岗位要求的公务员队伍。继续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基层锻炼制度。搞好公务员培训和素质教育。建立公务员诚信档案,试行服务对象参与考核评议公务员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转任、调任制度,探索建立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逐级遴选公务员制度。建立和完善有效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实行公务员轮岗交流制度。完善公务员辞职辞退制度,严格公务员退休制度。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紧跟全市工业化进程,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开放性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总量不断扩大,复合型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比重明显提高,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一是培育职业化的企业家队伍。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战略目标,培养造就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以培育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大力提高企业家素质。按照德才兼备原则,培养一批政治上强、能够忠实代表和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国有企业产权代表;建立一支精通国际经贸规则和法律、能够监督国有资产有效运营的专职监事队伍。

二是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家。综合运用企业内部培养、市场招聘等手段,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有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和视野开阔、敢于参与市场竞争的民营企业人才队伍。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民营企业管理者进行系统培训,提高民营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三是形成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成长的新机制。完善市场化配置方式,全面实施经营者市场准入,积极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一步完善企业经营管理者评价推介体系,建立起符合我市实际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测评系统和标准体系,积极推行企业经营管理者任职资格证书制度,推进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化、职业化。对财政贡献突出的各类所有制企业法人或领导人员,从新增加本级财政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奖金给予奖励。开展优秀企业管理人才评选表彰活动,提高其政治、社会待遇。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针对目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重点引进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机械制造、文化旅游等行业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尤其是要在永州半小时经济圈之内,针对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比较集中的特点,统筹规划产业人才和智力的引进。

一是优化和落实优惠政策,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根据形势发展需要适时修订和完善我市原有的人才引进政策措施,畅通人才来永州创业的绿色通道。凡符合人才引进政策的,一律实行无门槛准入制。引进的博士及副高以上职称紧缺专业人才不受单位编制和职称结构的限制。引进的博士、博士后和国内有知名度的高级专家,来我市工作的外省市硕士及副高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其工资、福利、养老保险、住房、职称评聘、子女入托入学等给予特殊合理政策。愿意来我市就业的全日制大学毕业的本科以上人员,允许其在全市范围先落户,人事关系由各级人才开发服务中心代理。

二是建立健全学科带头人选拔培养体系,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551人才工程”,争取到2015年,全市培养造就5名达到国家先进水平、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优秀专家,50名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100名具具有市内先进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完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制度。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打破部门和专业界限组建若干创新团队,开展联合攻关,促进科研力量整合。

三是推动机制体制创新,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造活力。推行以岗位管理为重点的全员聘用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增长机制,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待遇。健全生产要素参与投资和分配制度,允许事业单位高薪聘用拔尖人才。研究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兼薪管理办法,鼓励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在不侵害本单位利益的前提下开展兼职服务。鼓励部分行业试行年薪制。倡导老专家二次创业。落实高级专家生活待遇,建立优秀人才休假、疗养和考察制度。探索建立专业技术人才能力、业绩评价体系,推进职称评审社会化。

4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适应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发展与应用,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为我市制造业提供保证。

一是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带动计划。大力发展技工教育,以市属重点职业学院为依托,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15年力争招生达到6000人。加强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鼓励企业推行技师研修制度和名师带徒弟制度。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制度,支持和鼓励职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二是建立高技能人才考评选拔制度。建立适合我市高技能人才特点的评价体系,对掌握高超技能、作用发挥突出、做出重大贡献的技术骨干,允许破格晋级。在各类职业院校中推行双证书制度,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职业技能竞赛和高技能人才技能成果展示及交流活动。

三是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建立高技能人才市场价位指导制度。进一步推行技师等高技能人才聘任制度,鼓励企业在关键岗位、工序设立首席工人首席技师制度,培育技能带头人。开展全市技术比武,表彰和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建立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和技能成果信息库。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的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做好高技能人才在流动中的社会保险关系接转。

5、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需要,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工程,进一步壮大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乡村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政策体系,促进创业兴业。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对符合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给予支持。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牵头建立专业技术协会,创办科技示范基地,领办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类经济实体,开办技术培训班、农业技术研发和技术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和支持一村一品相关人才培养,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依法保护农村实用人才的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

二是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水平。确立具有永州特色的农村实用人才认定标准,为农村实用人才建库立档,鼓励农村实用人才参加国家专业职称考试,继续探索实施农村实用人才技术职称实行特殊评审制度。建立市级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网,与现有人力资源市场对接,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加强农村公共信息网络平台建设,进一步增强农民科技书屋、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农业远程教育网络等信息服务功能。

三是建立推进保障机制,全面开发农村人才资源。成立农业部门牵头,组织、人事、财政、科技、卫生、教育、文化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农村实用人才建设领导组织,构建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工作大格局。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与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深入实施电教科技示范县、乡、村活动和村村大学生计划;推进高校专家与农村产业对接,实施好科技致富示范工程等。实行城市教育、农业、卫生、文化人才对口支援和帮带制度。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和创业。设立优秀实用人才培养奖励基金,对农村拔尖人才给予表彰奖励或享受政府津贴补助。

6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建设一支能更好地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工作群体。

一是构建社会工作人才工作体系。把推进社会工作人才建设工作与建设和谐永州平安永州统筹起来,成立组织部门牵头,民政、教育、卫生、司法、信访、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全市社会工作人才建设协调小组,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工作。制定议事规则和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分工负责开展社会人才工作。

二是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立社会人才培训基地和实践实习基地,按照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项工作归属,分工负责地抓好岗位培训。建立社会工作者登记制度,推行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职业资格聘任制度。建立社会工作人才考核评估制度。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薪酬保障、职业晋升、社会保障、合理流动、表彰奖励机制,依法保护社会工作人才的合法权益。

三是大力开发社会工作岗位。研究建立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标准体系,明确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和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中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重点推进社区建设、社会福利与救助、社会矫正、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等领域社会工作,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库。加强社会工作人才流动的宏观调控和指导,引导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就业。

(二)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建设规划,建立统筹开发机制。组织各职能部门按照我市人力资源建设的总体目标,分层分类制定和实施专项工作规划。一是人口素质提升规划。开展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大力普及优生优育优教知识,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确保把出生缺陷率控制在5.5‰以内。二是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划。针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发展指标和保证措施。三是人才回流工作规划。研究制定吸引人才回流的相关政策,探索实行永州籍在校大学生与全市重点企业、学校联谊制度,建设促进人才回流的活动载体。四是各类专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主要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建设规划等。五是老年人才开发规划。建立完善鼓励支持老年人才发挥余热、老有所为的有效制度和办法,提高他们服务社会、自我养老的能力。

(三)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建立人力资源素质提升机制。一是加速发展各类教育事业。加强基础教育,重点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等化,实施农村小学新进大学生教师计划,提高农村教育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在有条件的县区普及高中或中等职业教育,提高城乡人口整体受教育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投入力度,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永州技师学院等院校为主体,建设一批公共实用技术培训基地,促进资源集约利用;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以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提高职业教育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优质劳动大军。努力提升高等教育,加快湖南科技学院向现代化大学方向发展,做好申报设立硕士点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强高校间交流与合作,形成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合力。二是广泛开展在职培训。扎实做好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突出抓好党政一把手、后备干部、企业领导人员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的学习培训;统筹市县区党校教学科研资源,建立干部培训工作协调机制,形成统一有序的干部培训管理体制。切实加强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广泛开展岗位技能竞赛和名师带徒活动,提高职工队伍技能水平。积极开展新型农民培训,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入户工程等农民培训工程,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三是深入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村居和社区等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大力倡导终身学习观念,大兴学习之风;结合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性思想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以及卫生健康等贴近群众生活方面的教育,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四)突出抓好创新创业型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高层次人才带动机制。以各类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带动整个人力资源开发,以创新创业型人才队伍建设的新突破,推动人力资源开发上新水平。要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在引进聘用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导向,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讲求成本、注重效益。在引进聘用方式上,坚持市场配置为主,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采取灵活多样、为人才所接受的方式。重新修订我市各类高层次人才奖励和有关待遇政策,注重看人才有无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开发潜力大的产品项目,有无代表重点学科发展前沿、体现业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成果,加大对重点人才和重大技术创新的资金扶持力度。着力抓好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循环经济、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我市重点产业、重点行业和重点学科的创新发展。积极探索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国企高管市场化选聘机制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现代理念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评定办法,全面实行职业技能资格认证制度,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管理服务体系。组织实施新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绿色行动,开展评选市级农村实用人才和示范点创建活动,完善农民评定技术职称制度;进一步做好选聘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工作,加强跟踪管理,培养新农村建设生力军。

(五)进一步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建立以市场配置为主的有序流动机制。一是加快市人才市场和市人力资源市场合并步伐。本着统一功能、扩大覆盖的方针,实现两个市场信息、服务和职能的整合,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拓展业务空间,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市场向高端化方向发展。二是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整合人事、劳动、教育、农业、科技等部门的人才信息资源,建立全市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经济社会组织人才需求信息库,以及永州籍大学生、在外工作人员、海外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实现各类信息资源链接,形成开放共享的人力资源信息库,为社会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服务。三是积极拓展市场服务功能。注意突出服务重点,以高校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为重点,搞好就业服务。在继续开展人力资源供求信息发布、人员招聘、人事代理等传统业务的同时,积极拓展新的服务领域,探索实行远程人事代理,研究推行各类人才市场价格发布制度,通过完善的市场服务引导人力资源的合理有序流动。完善人力资源中介机构服务标准和评价指标,规范人力资源中介服务组织行为,避免盲目性和无序性。

(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坚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领导体制。进一步拓展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职能,对人才工作和人力资源建设实行统一领导,定期研究解决全市人力资源建设方面的重大问题,形成统一有序、协调高效的人力资源开发领导体制。充分发挥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农业、教育、科技、计生等职能部门作用,制定相关人力资源开发计划,抓好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注重调动共青团、妇联、工会、科协等群团组织的积极性,协同抓好人力资源建设,形成人力资源统筹开发的整体合力。

二是实行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把人力资源建设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综合考核范围,对县市区经济工作及社会事业发展考核中人才工作的相关指标进行梳理、完善,增加反映人力资源建设情况的综合性指标。组织涉及人力资源建设的市直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对全市人力资源建设总体目标进行分解,确定每年度的具体目标,并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形成纵横结合、上下联动、全面覆盖、协调配套的人力资源建设考核推进机制。每五年,组织评选表彰一批人才工作先进单位、业绩突出的优秀人才。

三是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对整个人力资源开发的财政投入力度。对承担人力资源开发相关任务的部门,由市财政统筹增加相应经费支持,并随着经济发展逐年递增。加大对市属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及公共实用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创建人才开发基金,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人力资源开发,形成财政投入为导向、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的人力资源开发投入机制。

年七月

相关政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国家部委网站 -
- 市州政府网站-
- 省直单位网站 -
- 县区网站 -
- 市直部门网站 -
关于本网|联系我们|郑重声明|网站地图

主 办: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 办:永州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网站标识码:4311000024    版权所有:永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备案序号:湘ICP备05009375号    湘公网安备 43110302000125号
E-mail:yzcity@163.com    
联系电话:0746-8379670(受理网站建设维护,报错和不良信息举报等相关事宜)    

  • 湖南省人民
    政府网
  • 永州市人民
    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