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市政府 > 基本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分享到:
永州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
  • 2011-04-25 15:45
  • 来源: 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发布机构:
  • 【字体:   

“十二五”时期是构建和谐永州,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赶超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时期。为促进我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本《纲要》规划期为2011年-2015年。

一、“十一五”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我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为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1.就业创业工作成效显著。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五年累计使用就业资金80603.2万元,其中发放社保补贴25596.6万元,培训补贴8306.4万元,扶持公共就业服务7441.6万元,职业介绍补贴984万元,公益性岗位补贴7505.5万元,职业技能鉴定补贴291.6万元,小额担保贷款贴息2327.7万元,特定政策补助支出21985.1万元;职业介绍机构共举办各类专场招聘会350多场,开展职业指导20.1万人次,职业介绍成功10.2万人;全面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兴建了大学生创业城,启动了“515创业扶持计划”,五年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2214万元,在全省遥遥领先;建立就业援助制度,加大对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力度,五年累计帮扶4310户城镇零就业家庭出现实现至少一人就业,实现了动态清零。全市开发公益性岗位6047个。城乡就业局势稳定。截止到2010年底全市城乡就业人员达到331万人。五年全市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6.5万人,完成失业人员再就业12.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五年累计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48万人,劳务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实现劳务经济596.1亿元。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大幅度增加。“十一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就业培训取得较大进展。五年全市共培训劳动者63万人,其中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企业职工培训、创业培训分别培训11.5万、26万、22.4万、1.6万人;共有6.2万人取得了职业技能等级证。

2.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十一五”期间,我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从制度上实现了对全市城镇居民的全覆盖。五年全市累计争取中央、省企业养老转移支付资金168443万元。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并连续六年调整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从2005年的568元增加到1072元,增长88.7%,将近翻了一番。全力支持国企改革,参与国企改革政策的制定以及改制方案的审定,为全市国有企业养老保险费(金)挂帐9.47亿元,其中市本级2.23亿元。率先在道县启动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7.2万名60岁以上农村居民按月领取了基础养老金。在冷水滩区仁湾镇启动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试点。完善了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提高了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率先实现了市级统筹。将8.5万名关闭破产企业退休退养人员和国有、集体困难企业职工纳入了基本医疗保障。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市124万城镇居民参加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并率先在全省实现市级统筹。工伤保险实现了市级统筹。生育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保基金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基金安全完整率和基金规范运作率均达到100%。截至2010年底,全市参保总人数达到348万人次。五年累计征缴社保费803127.6万元,社保基金支出853755.8万元(详见下表)。

2006年至2010年五项社会保险参保情况表

项目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五年累计
参保

人数(单位:人)

合  计 1162682 1259388 2008580 2830812 3479213  -
企业养老保险 182029 183008 189466 206616 2771836  -
机关养老保险 136831 141668 145497 145803 144877  -
职工医疗保险 303405 329877 373106 421239 441197  -
城镇居民医保     604206 1231992 1245341  -
失业保险 210393 200255 209825 190038 200003  -
工伤保险 124945 169467 209785 253559 274010  -
生育保险 205079 235113 276695 322524 340632  -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59041 615407  --
基金征缴(单位:万元) 合   计 104250.1 133044.4 170531.6 195283.1 200400.1 803127.6
企业养老保险 28042 35553 51141 60316 61565 236617
机关养老保险 47230 61163 61444 65911 68350 304098
职工医疗保险 23595 29205 42600 49931 41931 187262
城镇居民医保     8008 11359 15303 34670
失业保险 3728.12 4226.37 4166.63 4611.2 4909 21614.3
工伤保险 692 1761 1693 1729 2355 8229.9
生育保险 963 1136 1479 1426 1124 6128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4482 4482
基金支出(单位:万元) 合   计 106593.5 144074.9 163696 199152 240239 853755.8
企业养老保险 42855 55734 63910 85264 97827 345590
机关养老保险 46661 63292 64836 68638 70812 314239
职工医疗保险 14562.97 21796.96 30231 34288 42487 143365.9
城镇居民医保     652 5700 16840 23192
失业保险 1821.66 1914.1 1886.38 1747.54 4396 11765.6
工伤保险 324 665 1363 2049.5 3434 7835.5
生育保险 368.89 672.86 818 987 709 3546.75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487 3734 4221

3.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基本形成了以工资集体协商、工资指导线、最低工资制度、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等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收入分配调控体系。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进展顺利,在1465家企业建立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最低工资标准逐渐提高。建立了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规范了建筑领域农民工的工资支付行为,有效地解决了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加大清理拖欠工资力度,维护了劳动者权益。职工工资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由2005年的13562元增至2010年的25116元,比十五期末增长87.4%。

4.劳动关系保持稳定和谐。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完善了劳动合同签订制度,集体合同制度和劳动合同制度普遍建立。截止到2010年底,全市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均在98%以上;签订集体合同的单位254个,涉及职工12万人。2008年5月开始,实行劳动争议仲裁免费服务,有效维护了城乡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十一五”期间,全市劳动争议仲裁立案1523起,是“十五”的1.5倍。劳动监察执法机制不断完善。

5.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市场运作实施了金保工程,目前市劳动保障数据中心投入运行,“大医保”系统已基本形成,医保“一卡通”正在积极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劳动监察已上线运行,劳动保障政务网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网正式开通。市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保服务中心主体工程正加快建设,2011年下半年竣工。全市188个乡镇统一设置成立了乡镇社会救济和劳动保障服务站,20个街道劳动保障服务站、118个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均已落实了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的要求,为促进就业、社保扩面征缴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快劳动争议仲裁实体化建设进程,推进劳动争议仲裁职业化、信息化和规范化,创新案件处理协调机制,全市50个大中型企业、233个县区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建立了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6.应对危机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初步完成。“十一五”期间,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出台并提请市政府转发了《关于应对金融危机切实保障民生的若干意见》,并围绕这一中心文件先后下发了我市劳动保障“1+20”系列惠民文件,认真落实“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政策,明确了帮助企业渡难关、缓解就业压力、扶持各类困难群体就业创业等政策措施,保持了城乡就业局势的稳定。

专栏1:永州市“十一五”时期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十一五计划 十一五完成 同比增长
一、就业
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25.2 26.5 5.2%
2、城镇调查失业率 5% 4.5% -0.5%
3、城镇登记失业率 4.3% 4.15% -0.15%
4、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132 135 2.3%
5、劳动技能培训人数 63
二、社会保障
6、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32.76万人 36.22万人 10.6%
7、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0 35万人 -
8、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167.7万人
9、失业保险参保人数 20 20万人 0%
10、工伤保险参保人数 8.6 27.4万 218.6%
11、生育保险参保人数 33万 34万人 2.7%
12、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 568 1072 88.7%
三、工资和劳动关系
13、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 13562元 25116元 85.2%
14、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 95% 96% 1%

(二)基本经验

十一五期间,我市劳动保障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也积累了许多富贵的经验:着力服务是做好劳动保障工作的立足点;开拓创新是做好劳动保障工作的强大动力;坚持依法行政是做好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保障;坚持改善民生是做好劳动保障工作的宗旨。

(三)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一是就业总量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二是社会保险扩面征缴难度加大,基金面临支付风险;三是职业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加强;四是经办力量较薄弱。

二、“十二五”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和谐永州的关键时期。随着后发赶超战略的实施和承接产业转移、新型工业化的强力推进,我市劳动保障工作也将面临着重要发展机遇和挑战。

1.中央及省市更加关注民生,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十二五”期间,党中央 及省、市政府将更加注重民本民生,中央的政策、资金将会更多地向民生倾斜,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各级部门相互支持配合,将为做好劳动保障事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2.后发赶超战略及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十二五”期间,随着新型工业化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中心城区生态新城的建设、与广西旅游项目的旅游圈的形成开发以及对接东盟重大战略的推进,我市将会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期,发展质量和稳定性、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外向度都会发生积极变化。GDP年均增速预计将达到13%以上,全市每年即可新增就业岗位4.5-6万个。地方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加上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不断加大,也为加快我市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政支撑。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镇化深入发展及老龄化加剧,给劳动保障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十二五”期间,我市每年都将有近6万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科技进步将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就业和职业培训任务加重。城镇化建设加速,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任务十分艰巨。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养老与医保基金收支缺口进一步扩大,基金面临支付风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利益矛盾更趋复杂多样,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扩大,劳动争议处理工作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当前人员、经费保障现状与劳动保障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制约我市劳动保障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二)“十二五”时期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

1.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全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服从并服务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富民强市、小康永州大局,统筹城乡就业,实现社会保障覆盖,逐步提高社保待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推动永州跨越式发展作出新贡献。

2.基本原则

(1)更加注重保障公平。让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基本享有平等就业机会,以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为目标,全面解决制度缺失问题,扩大覆盖范围,缩小工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待遇差距。

(2)更加注重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业结构调整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相适应,统筹考虑城乡和区域各类劳动者需求,协调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各项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力度。

(3)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制约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进一步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4)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建设。夯实基础,充实基层,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服务网络,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水平,为广大群众提供便利、高效、多样化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

(三)“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1.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健全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劳动保障制度及运行机制,实现就业比较充分,收入分配比较合理,劳动关系基本和谐稳定,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管理服务规范高效的发展目标。

(1)稳定扩大就业。在全市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劳动者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显著提高。“十二五”期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促进12.5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帮助4.2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高校毕业生1万人;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0万人,其中有组织规模转移超过5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2.5万人。城乡就业进一步优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市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把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十二五”期末,全市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应保尽保”。完善被征地农民保障制度。2012年,养老保险在政策上实现城乡全覆盖,到“十二五”期末,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8%。继续试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200万人,覆盖率达到90%以上,待遇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0%以上,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支付比例分别达到80%、60%以上。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参保率达到90%。在机关事业单位全面推开工伤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参保率达到100%,实现从业人员参保率90%以上。纳入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比例达到100%。各类社会保障基金征缴额每年增长10%。

(3)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实施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培养高技能人才3000人,实现技能人才初中高比例结构3.5:4:2.5基本合理的格局。建立现代企业培训制度,实现企业职工培训10万人次。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力争建成一所课程齐全、分类合理、设施完备的培训中心。完成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4.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3.2万人,企业提升培训29.2万人,创业培训2.1万人。

(4)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积极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完善工资保证金制度;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关系调解体系,建立劳动关系预警机制,进一步加大劳动争议实体化建设;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系,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保障劳动者体面劳动。加强工资宏观调控,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保障相关规定,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十二五”期末,基本实现各类用人单位实现规范的劳动合同制度,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8%以上;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85%以上;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达到85%以上。

专栏2:永州市“十二五”时期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2010年末 2015年末 同比增长
一、就业
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4.8 5 4.2%
2、城镇调查失业率 4.5% 5% 5%
3、城镇登记失业率 4.13% 4.5% 0.37%
4、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135 140 3.7%
5、劳动技能培训人数 63 79 29.5%
二、社会保障
6、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36.22 42 16%
7、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35 200 471.4%
8、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0% -
9、失业保险参保人数 20 30 66.7%
10、工伤保险参保人数 27.4 41 49.6%
11、生育保险参保人数 34 35 3.2%
12、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 1025 - -
三、工资和劳动关系
13、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 96% 98% 2%

2.主要任务

(1)积极促进就业,构建统筹城乡的市场就业制度

深入贯彻落实“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把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以市场就业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全面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就业。

1.建立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坚持就业优先原则,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体系,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加大促进就业资金投入,形成稳定的促进就业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围绕经济发展开发就业岗位,不断改善就业结构,积极扩大就业总量。继续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贯彻落实鼓励中小企业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其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方面发挥更在作用。

2.全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以大规模开展创业宣传、创业培训和大规模推介创业项目、创办创业园区为主要内容,对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城乡劳动者,通过发放促进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创新担保方式,简化程序,降低贷款门槛,扩大发放范围,逐步提高贷款额度、延展贷款期限,扶持城乡劳动者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和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并以创业带动更多人实现就业再就业。五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2.5亿元,带动就业13万人。强化创业指导和创业服务,各有关部门为创业者提供技术、信息、信用担保、市场分析、政策扶持等一条龙服务。 到2015年,形成创业政策体系、培训体系、载体体系和服务体系“四大体系”。利用城乡各类园区、规模较大的闲置厂房、场地、专业化市场等适合小企业聚集创业的场所,建设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或创业园,为困难人员创业和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经营场地,帮助其顺利实现创业。每个县区建立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孵化基地、创业一条街、现代农业创业就业园各一处。

3.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统筹管理城乡劳动力资源和就业工作,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基本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和信息网络建设,实现省、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五级服务体系,实现人力资源信息共享。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近就业,促进被征地农民充分就业。

4.切实做好困难群体再就业。对社会力量吸纳就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及时发放社保补贴、岗位补贴,鼓励企业主动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对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的给予大力扶持,认真落实有关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就业培训补贴和公益岗位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认真解决政策操作层面的难点问题。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为统领,着力实施“岗位拓展计划”、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普通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城乡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继续做好困难群体就业工作,积极开展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重点针对城乡零就业家庭、残疾人、低保对象和破产企业失业职工,帮扶他们尽快实现就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通过政策来稳定就业,建立动态的解决机制,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

5.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公共职业介绍机构面向全社会各类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开展服务,免费为劳动者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完善职业介绍补贴和再就业培训补贴政策。实现公共就业服务在城市范围内统筹管理,使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得到统一的服务。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支持并规范各类专业性职业中介机构开展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就业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促进劳动者公平就业。

(2)构建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1.完善养老保险体系。认真开展调研,制定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养老保险政策。认真落实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坚持省内转移只转关系不转资金的政策。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正常增长机制。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市全面推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力争2012年在政策上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探索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新办法,积极推进农民工养老保险工作。建立和完善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办法,全面启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探索建立“低进低出”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障制度,逐步解决城镇困难居民及城镇老年居民养老问题。积极探索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2.扎实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巩固扩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面,继续落实城镇居民以家庭、学生以学校整体参保的办法,将未参保居民和学校学生全部纳入保障范围。探索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住院医药费个人自付封顶机制,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报账比例,扩大特殊门诊病种范围。全面开展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的居民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稳步提高住院费用个人报销比例和统筹基金最高支持限额。

3.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将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督促企业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将老工伤人员尽快纳入社会统筹管理。加快推进工伤的“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机制建设。大力加强工伤预防与宣传工作,加快推进职业康复试点工作。

4.加大失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要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保生活、促就业的作用,坚持以发放促扩面征缴,用活、用好失业保险金。

5.规范生育保险管理,确保生育医疗服务质量,保障生育职工的基本生活和医疗待遇,积极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

(3)构建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

1.创新职业培训方式。通过发展基地培训、组织下乡培训、开展定点机构培训、校企合作培训、指导提升培训、考试促进培训、发证带动培训、竞赛激励培训、补贴推动培训等方式,提高城乡劳动者素质,提升就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

2.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在岗培训制度。督促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同时政府给予适当的补贴,专项用于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突出职工创新能力和技能培养,使所有的企业职工得到在岗培训,提高职工技能素质,提升企业竞争力。

3.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加快建立包括农村贫困家庭“扶贫技能培训计划”、“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等在内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

4.加快推进技工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扩大潇湘技师学院的招生规模。在落实国家对贫困学生扶助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来自农村地区、关闭破产企业的技校贫困学生学费资助力度。努力提高职业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使培训与促进就业、促进创业更好地结合起来,为新型工业化和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一支数量上充足、素质上时刻适应的人才队伍。

5.大力推动职业技能鉴定。继续加强完善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发动行业和全社会普遍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多渠道开辟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式和途径,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

(4)完善劳动保障监察维权体系。

1.完善劳动合同制度。进一步劳动合同制度,推动各类企业与职工普遍签订劳动合同,2013实现全市全面规范的劳动合同管理。

2.健全完善工时标准和劳动标准,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制度规定。当前要推进国家法定假期休假制度在企业的兑现落实。

3.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大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重点加强对建筑施工、餐饮服务、劳动密集型租赁经营生产场地等企业工资支付情况的监控。进一步完善落实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

4.加强劳动监察和劳动争议仲裁调解工作。要加大监察执法力度,继续把养老、工伤、医疗、失业保险扩面工作纳入监察的主要内容,督促解决建筑领域农民工依法依规参加社会保险。加大县区劳动争议仲裁实体化建设,大力推进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往下延伸,积极探索将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劳动争议调解职能委托延伸到乡镇、街道、社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努力把劳动关系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健全基层服务机构。在市、县区、乡镇、社区四级全部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统一机构名称、职能,配足力量和办公设施,解决好机构的性质、人员和经费等问题。

2.提升信息网络服务。大力推进金保工程二期建设,启动社保“一卡通”项目,建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市劳动保障数据中心建设,保障全市劳动保障业务专网的安全畅通,实现对各项业务工作、服务人群、信息系统功能、管理服务机构网络应用的“全覆盖”。

3.建设经办服务大厅。加快市本级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保服务中心的建设进度,在7个县启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心办事大厅的建设,并加快乡镇、街道办事处经办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同相关部门的衔接,解决机构不全、经费不足等问题。加快社会保障“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步伐,健全管理体制,规范机构名称、级别,科学核定人员编制,提升管理手段。

4.增强基层服务手段。严格按照“机构、编制、人员、场地、经费”六到位的要求,在每一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社区建立规范、标准的劳动保障基层平台。依托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主动将职业指导、政策讲解、岗位信息等送到用人单位,继续开展城乡劳动力资源调查,掌握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外来务工人员基本数据。在抓好“充分就业社区”建设的基础上,认真抓好乡镇、村级劳动保障协理员制度建设。

三、“十二五”时期主要保障措施

(一)建立劳动保障工作目标责任体系。

全面落实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在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责任。把实现充分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列入对各级人民政府的绩效考核内容,确保全市“十二五”时期劳动保障各项主要目标的完成。全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制定贯彻落实规划的具体目标和措施,把规划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加强督查调度,确保规划各项发展目标落到实处。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劳动保障事业的投入力度,形成与劳动保障工作目标任务相适应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机制,通过财政性资金和政策性贷款,扶持公共实训基地、学习基地的逐步壮大;加大财政资金支持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的力度和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支持力度,明确财政对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平衡应承担的责任。到“十二五”期末,全市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5%以上。

(三)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步伐

加快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金保”二期工程;加快潇湘技师学院建设,建设后的校区总面积要达到138000平方米;加快全市技能培训中心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末建成一个总面积50000平方米,集全市的创业培训、技能培训、农民工转移培训于一体的培训中心;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十二五”末,全市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总面积达到97700平方米,其中市本级总建设面积为2000平方米,13个县区(管理区)总建设面积为39000平方米,189个乡镇总建设面积为56700平方米;加快全市劳动争议仲裁实体化建设;启动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工程。开展公共职业培训机构能力和技工学校能力建设,重点支持5个公共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共培养1万名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并给予财政补贴,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四)加强劳动保障系统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劳动保障队伍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干部素质,努力建设一支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劳动保障工作队伍,为我市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提供可靠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相关政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国家部委网站 -
- 市州政府网站-
- 省直单位网站 -
- 县区网站 -
- 市直部门网站 -
关于本网|联系我们|郑重声明|网站地图

主 办: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 办:永州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网站标识码:4311000024    版权所有:永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备案序号:湘ICP备05009375号    湘公网安备 43110302000125号
E-mail:yzcity@163.com    
联系电话:0746-8379670(受理网站建设维护,报错和不良信息举报等相关事宜)    

  • 湖南省人民
    政府网
  • 永州市人民
    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