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市政府 > 基本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分享到:
永州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 2015-09-30 12:31
  • 来源: 永州市教育局
  • 发布机构:
  • 【字体:   

永州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永州市教育局

一、“十一五”期间全市教育事业发展简要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进教育强市建设,教育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基础教育发展势头良好。狠抓“普九”成果巩固。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加大帮困保学力度,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得到巩固提高,到2010年底,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9%,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8.5%,小学和初中年辍学率分别控制在0.5%和2%以内,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70%。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普及率明显提高,3-5岁幼儿毛入园率达到50%。普通高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到2010年,有在校生9万人,有省示范性普通高中11所。

(二)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较快。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初中职在校生4万余人,高职在校生达到1.3万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全市已立项建设7所示范性中职学校,7个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5个实习实训基地,10个精品专业,10门精品课程,50名专业带头人,10所乡镇农校。同期被省立项建设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2所,省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2个,省级精品专业6个,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示范性乡镇农校4所,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1所,国家重点扶持专业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大力实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基本建立,城镇职工受训率达到82%,农村劳动力受训率达到65%。

(三)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到2010年,全市共有普通高校 3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25%,每10万人口在校大学生达到420人,普通高校在校生24251人,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湖南科技学院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永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评估,湖南九嶷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得到政府大力支持,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加强。

(四)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建立新教师补充机制,全市招录新教师2500余名。永州市小学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于2008年正式成立并招生,成为全市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的重要渠道。积极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市本级培训校长510名,高中新课改培训7100人,继续教育培训8500人,教师专业水平和学历层次有了较大提升。实施名师工程,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增强,涌现了以全国模范教师盘晓红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教师。

(五)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到2010年,全市乡镇初中和九年一贯制学校调整到289所,小学调整到490所,教学点1304个。加大教育投入,学校建设成效显著。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改造中小学危房98万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34万平方米;实施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完成115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进合格学校建设,已有218所学校达到合格学校标准;加大城区学位建设力度,中心城区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2所,增加学位16000 个,有效缓解了城区学位紧张的状况。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全市各中小学站点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各级各类学校的图书、文体卫生设施等逐步完善。

(六)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狠抓了学校内部管理,积极推进整洁文明校园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校容校貌有了明显改观。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认真组织新课程培训,广泛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2006年以来,全市高考本科二批以上上线人数逐年增加,其中2010年高考二本以上上线总人数排全省第7位,二本以上上线人数增幅列全省第一。

虽然我市教育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然不容忽视。一是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教育发展水平与城区差距较大;城区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大班额现象比较普遍。各类教育之间发展不够协调,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办学体制不完善,教育结构不合理,民办教育还比较滞后。二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校长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学科结构不合理,优秀教师匮乏。幼儿专业教师缺编严重,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三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整体水平偏低。全市各类学校教学用房、生均仪器设备、生均图书等办学条件指标,大多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中学校负债运行现象突出。

二、“十二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为根本任务,注重教育内涵发展,进一步调整优化教育结构,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实施素质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大力推进教育强市建设,努力兴办体系完整、结构与布局合理、发展协调、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总体目标:到2015年,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普职招生比例力争达到1:1。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5%,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75%以上,城镇职工受训率达到85%以上,农村劳动力受训率达到7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以上。大幅提升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3.5年。全市教育综合实力达到全省中等水平,基本建成教育强市。

(三)发展任务

1、学前教育。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每个县区办好3—5所以上省、市示范性公办幼儿园,每个乡镇办好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积极办好社区幼儿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班)。

2、义务教育。切实落实义务教育的法律责任,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及时关爱留守儿童,加大帮困助学力度,小学和初中年辍学率分别控制在0.5%和2%以内。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合格学校建设,缩小城乡差距、校际差距。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

3、普通高中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大高中学校布局调整力度,普通高中调整到30所左右。加强省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把永州一中、永州四中、祁阳一中、东安一中、宁远一中打造成全省名校。加大薄弱高中的扶持力度,提升高中学校整体水平。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发展综合高中,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

4、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引导学生合理分流,中等职业学校校均规模达到1500人以上。高职院校年招生人数达到8000人左右。积极推进永州职教园和县区职教中心建设,每个县区办好1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争取再创建3所省级示范性特色中等职业学校、3个省级示范性县职教中心,3所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着力打造国家和省级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5、高等教育。以湖南科技学院为基础,以科类结构调整、学科建设和专业扩展为重点,积极创建综合性的潇湘大学。以道县师范、祁阳师范为基础,加快创建永州高等师范学校。扶持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九嶷职业技术学院做大做强,增强辐射能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建设好重点实验室和教学教研基地,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6、成人教育。积极构建国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实施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在企业建立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快培养高级工和技师。在农村,以乡镇农校为阵地,大力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每个农户至少有1人接受培训,80%的青壮年掌握2门以上先进实用技术。以永州电大为主体,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继续实施国家“一村一名大学生”行动计划。鼓励社会青年参加自学考试、成人高考和非学历考试,提高公民文化素质。

7、民族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教育基础设施重点项目要向民族地区倾斜,加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大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强对民族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

8、特殊教育。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在建设好现有的2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基础上,再建设6所特殊教育学校,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普及程度。

9、办学条件。科学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实施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校舍安全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城区学位建设、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中职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特殊教育建设工程等重点项目,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三、实现“十二五”规划的政策保障与主要措施

(一)以人才强教为核心,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教师管理机制。落实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岗计划,完善教师补充机制,不断调整充实师资队伍。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按规定履行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实行教师资格准入、聘任上岗、全员聘用、合同管理制度。推进中小学校长聘任制,建立公开选拔、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健全中小学校长考核、培训、奖励、监督等相关的制度体系。完善对教师的绩效考评、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逐步建立健全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机制,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工作或支教的经历。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评聘(聘用)和评价的重要内容。

——大力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加强市、县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加快创办永州高等师范学校,使之承担为全市培养培训合格小学、幼儿教师的任务。建立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加强校长和班主任培训,建立健全校本培训,促进教师培训经常化。以“双师型”教师培训培养为重点,提高专业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比例,推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积极实施名师工程。着力培养一批名校长和名教师,“十二五”期间选拔和培养市级名教师300人,市级名校长50人。实施“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对有潜质的优秀青年教师进行项目资助和重点培养;加强班主任、政治课教师等德育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

——依法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依法落实教师工资,保障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认真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全面推进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至“十二五”末,基本解决教师住房问题。落实教师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定期表彰优秀教师,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二)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坚持德育为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按照教育部《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的要求,全面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立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建立健全德育考核机制,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培育、日常行为规范、公民道德素养、理想信念、感恩教育及诚信教育等为主要内容,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薄弱学科教师,开足规定课程。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认真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深入推进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因材施教。加强教育科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探索高中阶段拔尖学生培养模式;逐步推行小班教学。

——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市级网络教学资源库,引进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开展网上评课、备课、评卷与培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强化教学质量考核,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改进教育教学评价,制定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全面实施高中、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并将教学质量纳入对学校的评估考核重要指标。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人才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完善初中就近免试入学的具体办法。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逐步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强化考试安全责任,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坚决防范和严肃查处考试招生舞弊行为。

(三)以加大投入为前提,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建立健全政府投入保障机制。市、县区政府要依法落实教育投入政策规定,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依法保障教育经费的“两个比例”、“三个增长”, 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每年同口径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的60%以上、地方新增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的25%以上用于教育,且不得顶抵县区本级的教师工资预算。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总额的3%和1.5%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城市建设维护税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按规定比例用于城市中小学、幼儿园校舍修建。各级政府在财政预算中设立人均不低于1元的职业教育专项发展经费。

——建立多渠道教育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学前教育实行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和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等多渠道依法筹集经费投入的机制。认真清理并逐步化解高中学校债务。逐步健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学生资助体系,完善大学生助学贷款体制机制,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

——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监管。各级教育、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管理和监督制度,确保教育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到学校并按规定使用。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强化预算管理,不断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

——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实施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程,至2015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有90%以上建成合格学校。实施校舍安全工程,逐步消除学校危房和抗震防灾不达标的校舍。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条件。实施城区学位建设工程,通过新、改、扩建等方式,增加城区学校学位,使城区中小学班额控制在规定标准以内。实施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基本解决农村教师住房困难问题。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加快省、市示范性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实施中职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改善职业教育实训条件、师资力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根据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原则,按照学龄人口的分布状况、未来发展趋势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合理规划中小学、幼儿园,方便就近入学入园。农村以合格学校建设为重点,学校布局要相对稳定集中,规模适度调整,每个乡镇原则上办好1所初中、1所中心小学,人口较多的乡镇可根据需要增设1所初中和1—3所片完小,人口较少的乡镇,可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同时,把确需保留的村小学和教学点,纳入学校基本建设规划。城区要加大学位建设力度,根据本区域城镇化进程,做到学校与城镇化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重点做好中心城市新建小区、旧城改造、城乡结合部、成片开发的城市新区的学校布局规划。在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时,积极发展小规模的社区小学,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将中心城区闲置停办的中等学校改造为中小学校,缓解城区学位不足的问题。加快高中布局调整,高中阶段学校向城区集中,逐步撤销教学质量低、生源相对较少的薄弱高中学校,原则上20—30万人办1所普通高中和1所职业高中。

(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增强教育发展活力

——继续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巩固和完善“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在落实县级政府主要责任的同时,充分调动乡镇政府发展义务教育的积极性。健全“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多方协作”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形成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团体等共同参与办学、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格局。

——加快建立多元办学体制。坚持义务教育以政府举办为主,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积极稳妥地推进非义务教育阶段办学体制改革。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团体、公民个人投资办学,形成更加灵活、开放、多样的办学体制。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有关教育和培训任务,拨付相应教育经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依法管理民办教育,完善民办学校的准入制度,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民办教育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加强对民办教育的评估。

——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权利和责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学校办出特色。要不断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逐步完善校长任职条件和任用办法,完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健全校务公开制度,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扩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发挥企业参与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作用,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机制。

(五)以加强领导为保障,不断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强化组织领导。要重视对事关教育改革与发展全局工作和重要工作的研究、论证,坚持科学决策。建立健全教 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考核奖惩制度。各级政府要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情况。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

——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坚持依法治教,切实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力度,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大力推进依法治校,进一步加强法制安全宣传教育,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法治观念、法律素质和安全意识,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重视和加强学校综治安全工作,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完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置各种事端。改善和加强教育宣传,动员和引导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积极营造尊师重教、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舆论环境。

——加强教育督导。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建设,完善教育督导制度;扎实开展各项教育督导评估,督促县区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落实教育政策法规,履行教育职责;完善和创新教育督导机制,建立督学责任区制度,督促指导各县区加强学校管理,明确办学方向和办学思路,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切实加强督导评估结果的运用,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在建设教育强市中的重要作用。

相关政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国家部委网站 -
- 市州政府网站-
- 省直单位网站 -
- 县区网站 -
- 市直部门网站 -
关于本网|联系我们|郑重声明|网站地图

主 办: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 办:永州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网站标识码:4311000024    版权所有:永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备案序号:湘ICP备05009375号    湘公网安备 43110302000125号
E-mail:yzcity@163.com    
联系电话:0746-8379670(受理网站建设维护,报错和不良信息举报等相关事宜)    

  • 湖南省人民
    政府网
  • 永州市人民
    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