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日报讯(通讯员 贾章雄 梁天胜 李光平)四月,“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
“感谢党的恩情,让我们生活越来越好,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刚一进村,草皇村漕船自然村91岁的莫佩兰娭毑就拉着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蒋九生的手高兴地说道。
4月16日,蒋九生和大圩镇党委书记邓晨岚回访昔日纠纷矛盾突出的草皇村漕船自然村,笔者一行跟随采访,亲身感受到了该村的巨大变化。
从纠纷械斗变和谐友好
漕船自然村位于江华境内700多米的大山上,与广西贺州市八步区开山镇上莫村接壤。湖南的漕船自然村20多户不足百人,广西的上莫村人口达1000多人,由于两个村庄历史以来存在山林、水利权属纠纷等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多年以来械斗纠纷不断。
动蛮解决不了问题,边界两县高度重视,双方县委组织精干力量,组织两村协调数十次,终于在2018年4月17日,双方握手言欢,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构建睦邻友好边界关系的基础上,达成了解决矛盾问题的共识,搁置争议共同发展,让两村百姓同享党的惠民脱贫政策。
“硝烟”散尽,天蓝地绿。从此,两村化干戈为玉帛,“对手”成了好友,漕船村民以瑶族特有的“瓜箪酒”、上莫村民用广西的“水古冲”相互敬酒,久违的欢笑声飘向山内外,一派和谐景象。
从羊肠小道变坦途通道
过去由于边界两村各不相让,寸土必争,修路用地成了最大的阻碍。在边界两村纠纷解决之前,漕船村只有一条拉手推车的羊肠小道。
今年66岁的林长寿说起这条路感触最深,老泪一把。由于交通不便,夫妻俩于2005年开始在家里准备建房所用的材料,孩子们就在外打工挣钱。材料从外面运到通往村里的路口,路口处没有放材料的地方。他们就以400元一年的租金租了外村人的两分田放置材料。
夫妻俩先用肩膀一担一担将材料挑到宅基地,就这样像蚂蚁搬家用了两年时间拉回建材,夫妻俩在村里请了40多个劳动力用时2个月,2007年9月新房终于建成。
要想富,先修路。大圩镇党委书记邓晨岚说:“要使村民脱贫致富,必须解决村民交通出入问题”。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一条水泥硬化道路在2018年底正式修通直通江华县道,车辆畅通出入,村民不再肩挑手提,出行好不惬意,为村民脱贫致富打下了基础。
从破旧村落变致富新村
很难想象,一个村20年未建一间新房,全是住在水砖房破旧的房子之内。
究其原因,就是矛盾纠纷未解决,根本无精力脱贫致富。
邓承春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近60岁才娶了一个肢体残疾老婆,生了一个女孩,孩子现在大圩镇二小读二年级。因为没有劳动力,又没有积蓄,想要自己建新房是不可能的。
根据他家的实际情况,经村民建房领导小组评议,他家就不按照政府补贴标准进行补贴,而是96平方米的一层平房全由政府包干建好、装修好,让他们全家拎包入住。
“党和政府不但给我们家建好了新房,还送了一套省柴灶给我们!”邓承春一边烧火一边告诉笔者,“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如今,村里路修通,新房子建好,各项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完善,去年村里有6家买了小汽车。”大圩镇党委书记高兴地介绍,村民们不仅实现了脱贫,而且逐步奔向小康生活。漕船村由“乱”到“治”、由“穷”到“富”的根本性巨变,折射出基层法治建设带给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