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日报讯 通讯员 杨丁香 雷永 李敏 /文 李忠林/图
江华县城全貌图
“纽荷尔脐橙下树,黄蒂柑又可以摘了。过了春节,沃柑又可以接着占领市场。蛮爽斗!”
1月13日,走进江华瑶族自治县白芒营镇红山村的万亩柑橘基地,果农们正忙着采摘黄蒂柑。
“有了这片基地,不仅实现规模化种植,也让附近的村民增加了收入。”白芒营镇党委书记陈葳说。
“今年收成不错!”今年60岁的红山村村民王石英放下一筐柑橘直起腰,笑脸盈盈,“只要我们踏实干,小康生活有奔头!”
一幅生产美工业强、生态美产业优、生活美就业齐的幸福小康“瑶都画卷”越绘越清晰。
新兴工业崛起让贫困县走上逆袭之路
江华地处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老、少、边、穷、库”,是人们对江华的“旧记忆”。决胜全面小康以来,江华以“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指导全县工作,树牢“以小康江华建设论英雄”的理念,激发全县上下“为江华的尊严和光荣而奋斗”的精气神;激发“欠发达地区一样可以发展产业园区,一样可以赶超崛起”的坚定信心;激发“事在人为,别人能做到的江华也能做到”的奋进决心,跃升为“经济发展快县”。2019年,江华整县脱贫摘帽,国务院扶贫办第三方评估组认为,江华脱贫质量较高、群众满意度较高,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9%。
长期以来,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江华对招商引资、发展产业信心不足,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状态。
“位置偏远也是优势!”永州市委常委、江华县委书记罗建华说的话振奋人心。江华转换思维,将眼光投向距离更近的广东省,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把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作为赶超崛起的根本途径,牢牢抓住沿海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紧紧围绕产业建设建链强链、延链补链,以产业建设的巨大成效撑起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片蓝天。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飞来。江华高新技术产业园2018年1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转型为永州市唯一的省级高新区,近年来,江华投入资金20亿元,完成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面积8平方公里,规划园区面积18平方公里,建成标准厂房140万平方米。如今,高新区正逐步成为全县新兴产业的集聚区、招商引资的主战区、科技创新的源动区、城市形象的展示区、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成为经济加速发展的新引擎和核心增长极。在全省139个省级以上园区综合评价中排名第19位,湘南地区第一名!
梧桐树虽好,还需凤来栖。为此,江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招商引资。凡有转移意向的企业,县“四大家”主要领导都带队登门拜访,把常委会、常务会搬到招商现场,制定招商中介奖励办法,引进东莞天宇上市企业孵化园、深圳渠成资本、东莞证券公司等打造专业招商平台。围绕有色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电机小家电、新能源等主导产业,点对点、产业链、专业化招商。用好用活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135”工程升级版等政策,设立扶持企业挂牌上市专项引导基金,采用股权投资、定向增发、代建厂房、生产设备补贴等方式扶持项目发展,吸引优质企业落户。近年来,共引进项目200多个,内联引资200多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企业116家,规划了生态科技工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瑶族文化旅游产业园、上市企业孵化园、商贸物流配套园5个功能区,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以电机为特色产业的现代工业体系,重点打造的“小马达之城、小家电之乡”取得重大成效。目前,江华高新区规模工业总产值达199亿元,为全县提供了1.4万个就业岗位,工人年人均工资4.2万元以上。
产业承接,唯快不破。江华以客商为上帝,以一流服务创一流营商环境,注重从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经过的每一道环节、从开工建设到投产经营碰到的每一道难题入手,对外来投资企业实行一套人马、包干到底,在规划许可、用地审批、环评审批等关键环节落实“最简程序”和“全程代办”制度的“母亲式”服务,让企业一门心思搞发展,“足不出园”办好事。为地方经济和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贵德集团从签约到投产只花了150天,九恒条码从厂房建设到第一批产品下线只用了120天,“江华速度”势如破竹。
“在厂里工作有一年多了,月工资近4000元!”在湖南龙德晟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沱江分厂,来自白芒营镇漕渡村的工人杨建华不无欣喜地说。
2018年12月23日,公司与江华签订投资协议后,仅用25天就投产!为了回报江华的厚爱,龙德晟在全县5个乡镇开设扶贫车间,工人多达15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00余人。公司去年销售额达2亿元,贡献税收400万元。
新兴工业引领下,江华经济取得长足发展。2020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预计数,下同)141亿元、财政总收入13.117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15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19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7亿元,分别是2015年的1.5、1.42、1.8、2.4、1.62倍,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排在全市前列,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等国家级荣誉40余项、县域经济发展快县等省级荣誉80余项。2018年,全省优化经济环境现场会放在江华召开,推介“江华速度”“江华现象”“江华精神”。
产业就业让穷山窝变成金窝窝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江华探索实施“规模工业进园区、小微企业进乡村、农业产业建基地、旅游产业谋全域”的产业发展模式,让每一个劳动力要么有产业、要么有就业,全面小康底色亮、成色足。
“游客越来越多,日子越过越舒坦。”江华湘江乡桐冲口村村民莫有翠说,“生态旅游让全村人有事做,有奔头!”
青瓦片、白粉墙、坡屋顶,村居民宿错落有致,百姓大舞台威武雄壮、“乡间小道”幽静蜿蜒……从昔日偏僻、落后的穷困瑶寨,变成了远近闻名的3A景区“千年瑶寨”,生活好不好,村民最知道。
村里百姓大舞台后面是一家杂货店,店主是一名大姐,爽朗健谈:“以前主要是卖些日用品,一天也就赚个二三十块钱。现在村民有钱了,吃的喝的用的都舍得买,我这小店也跟着沾光,生意好得很,家里去年买了一辆小轿车……”
齐心协力奔小康的,不止桐冲口村。
高个子,小眼睛,说起话来像打机关枪,却丝毫不耽误手里的瑶族织锦钩织工作。在水口镇移民安置点见到余小娟时,这位“70后”瑶族妇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作为一名普通的瑶族妇女,余小娟对瑶族文化钟爱有加。“瑶族服饰和装扮独具韵味。我们将瑶族文化钩织成娃娃,从帽子、衣服、鞋子,以及图案、颜色等,每一个细节无不体现出瑶族特色。”普通的毛线经过她的一双巧手钩织,或成长鼓舞、耳环、小篮子等小物件,或成衣服、箱包等手工艺品。这门手艺,当地人只要愿意学,余小娟便免费教。凭着这份手艺,她开了一家“瑶家风情手工坊”,广交“织友”,追求创新,将瑶族特色文化融入作品中,带领越来越多的瑶族妇女脱贫致富。
“好不容易学来的手艺免费教别人,会不会觉得亏?”
“不存在!”余小娟笑道,“开这个手工坊,就是希望大家靠着钩织手艺,手牵手一起奔小康。”
“把土地流转给了公司,每年租金就1000多元,在这里打工一个月还有2000多元工资,两份收入,比原来可强多了。”正在涛圩镇山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摘蘑菇的涛圩镇涛圩村贫困户梁任凤,说起新生活、新收入,言语中透着高兴。
“以前在家种稻谷、辣椒,看天吃饭,收成不行。现在风不吹日不晒,每月有3000多元的稳定收入,还能照顾老人小孩,我很知足!”涔天河镇排楼村村民唐凤鸾在家门口的鼎维塑业做雨衣,谈到目前的生活状态很是满意。目前,江华小微企业已达到486家,吸纳1.3万个留守劳动力在家门口务工,其中贫困劳动力4476人,人均年增收2.4万元以上。同时,新增流转土地20万亩,建立农业产业基地183个;建成7个国家3A级景区,20个贫困村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年龄偏大和特殊贫困对象也能在家门口就业。
新农村有看头、新农业有干头、新农民有奔头。如今,江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末的17306元,上升到2020年末(预计,下同)的29006元,年均增长11.3%;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末的6981元,上升到2020年末的12727元,年均增长13.7%;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末的1596.57元,上升到2020年末的13360.7元,年均增长47.5%。
民本民生促全县上下共奔小康路
脱贫摘帽奔小康,民生改善是关键。只有让各族人民共享事业发展的成果,才能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幸福感、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
近年来,该县每年的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75%以上。突出抓好民族教育,投入20.32亿元,新建学位39150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差异系数在全省最优,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族教育先进县、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拆除“空心房”350万平方米,交易收入近4亿元。财政投入8000万元,带动村里和村民投资1.2亿元,完成巷道建设750千米,基本实现农村户户通水泥路。
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是新世纪湖南省水利一号工程,需搬迁安置移民28431人。针对移民群众不愿出县安置、不愿分散安置等诉求,江华及时调整移民安置方案,将“大分散、小集中,有土从农”的安置方式调整为“县内城镇化集中安置和长效实物补偿”的安置方式,在县城沱江镇、涔天河镇、水口镇、小圩镇、码市镇等地设置了5个水库移民安置点和易地扶贫安置点,2017年以来,2.8万余水库移民和1万余易地搬迁移民陆续住进新家。2018年,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移民安置方式被水利部评价为“近五年来最好的水库移民安置方式”。
为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江华深挖瑶族文化精神内涵,加强传承创新,举办火烧龙狮节、六月六尝新节、盘王节等民族节庆活动,让瑶服、瑶话、瑶歌、瑶舞等传统文化走进群众生活。积极开展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工作,将香草源瑶寨、井头湾古民居等打造成为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的新景点、新亮点,成功创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等,被评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强县,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越是胜利在望,越需专注用心。江华全县上下始终牢记初心与使命,慎终如始不懈怠,扎扎实实往前冲,定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上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