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军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正式颁布,这是指导新时代党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条例》突出强调“为党献策”这一党校独特价值功能,为科研和决策咨询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市州党校分管负责人,必须深刻把握《条例》精神,切实将“为党献策”要求落到实处。
聚焦理论武装,夯实“献策”之基。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理论上的创新引领实践创新。《条例》要求党校“加强理论总结和理论创新”,这为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作为科研工作的根本指导,组织教研人员深入研读经典著作,系统研究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要结合本地区改革发展稳定的生动实践,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阐释、学术表达和大众化传播,推出一批有分量、有影响的理论文章和学术专著。通过扎实的理论研究,为推进党的理论武装、统一全党思想贡献党校力量,为“献策”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聚焦中心大局,把准“献策”之向。“为党献策”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和本地区发展大局来展开。《条例》强调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市州党校的科研和决策咨询工作,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省之要者、市之重者,密切跟踪党中央的最新精神和战略部署,紧密对接省委、市委的工作安排和发展规划。要重点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深化改革开放中的瓶颈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等,组织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只有始终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同频共振,我们的“策”才能献在关键处、用到需要时,真正发挥智库作用。
聚焦调查研究,提升“献策”之质。高质量的决策建议源于深入扎实的调查和研究。《条例》明确提出要“大兴调查研究”“提高研究成果质量”。这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学风,建立健全常态化调研机制,鼓励教研人员深入基层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倾听原生态声音。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系统思维,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善于汲取古今中外的有益经验,善于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攻关。要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运用,完善成果报送和反馈机制,努力形成一批情况摸得透、问题分析得准、建议提得实的调研报告和决策咨询成果,确保“献策”具有较高的理论深度、实践厚度和操作精度。
聚焦机制创新,激发“献策”之力。提升“为党献策”效能,必须依靠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条例》对健全科研管理、成果评价、激励保障、协同合作等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加快构建符合党校特点、充满活力的科研咨政工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集中优势力量围绕重大课题开展攻关。改革成果评价体系,突出质量导向、实践导向和贡献导向,将决策咨询成果的采纳应用情况作为重要评价指标,激发教研人员“为党献策”的内生动力。加强与党委政研室、政府研究室、高校、社科研究机构等单位的协作,构建开放共享的研究平台和沟通顺畅的报送渠道,形成“为党献策”的强大合力。
聚焦队伍建设,筑牢“献策”之本。人才是“为党献策”的主体和关键。《条例》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专门规定。我们要下大力气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强、信念坚、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教研人才队伍。要强化政治训练,引导教研人员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守“为党献策”的正确政治方向。要加大培养力度,通过挂职锻炼、实践调研、学术交流等方式,提升教研人员的理论功底、科研能力和咨政水平。要营造良好环境,鼓励大胆探索、锐意创新,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教研人员脱颖而出,为持续高效地“为党献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作者系市委党校教育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