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业务工作 > 决策咨询
索引号: 431100032/2015-02074 分类:  
发文机关: 市统计局 发文日期: 2015-01-05
名称: 破解企业用工难题 增强园区发展后劲——全市园区企业用工情况调查报告
文号 :    
破解企业用工难题 增强园区发展后劲——全市园区企业用工情况调查报告
2015-01-05           来源: 市统计局 【字体:   打印
分享到:

作者按:当前,无论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地区,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招工难问题。我市园区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吸纳就业的重要平台,企业用工是否困难、难在何处、呈何特点,如何破解,这是我们推进就业优先战略和推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市统计局成立专题调研组开展了全市园区企业用工情况调查,希冀为破解用工难题提供参考建议。

    近年来,随着招商引资、产业承接力度的不断加大和产业规模、企业用工规模的不断扩大,全市就业矛盾的主要方面已从就业难转向用工难。企业招工难、稳工难和用工成本上升等“用工难”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园区发展的一只“拦路虎”。市统计局专题调研组对全市园区企业和部分大中专院校应届毕业生采取发放调查表、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开展专题调查,了解全市园区企业用工需求现状、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并提出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向企业、企业职工、部分大中专院校应届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2400份,收回有效问卷2307份,其中,企业调查表476份,员工调查表1666份,应届毕业生调查表165份。与园区负责人、经信、人社(就业)等部门和51家企业业主(或人事主管)举行座谈会10场次。

476个调查企业中,按企业性质分,国有、集体、股份制等内资企业191个,占40.13%;私营企业244个,占51.2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41个,占8.61%。按行业性质分:农副食品加工业52个、占比10.9%,食品制造业21个、占比4.4%,烟草制品业2个、占比0.4%,纺织业27个、占比5.7%,木材加工业24个、占比5.0%,化学制品制造业16个、占比3.4%,医药制造业16个、占比3.4%,非金属矿物制造业30个、占比6.3%,黑色金属冶炼23个、占比4.8%,有色金属冶炼29个、占比6.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8个、占比1.7%,水、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33个、占比7.0%,建筑业20个、占比4.2%,制鞋业类企业29个、占比6.1%,其他产业146个、占比30.6%

从企业成立时间和经营现状来看,成立时间超过2年以上的占83.4%,成立1-2年占8.2%1年以下的占8.5%39.9%的企业经营状况较好,46.3%的企业经营状况基本正常,13.8%的企业经营状况较差。

按从业人员规模分,50人以下的企业130个,占27.4%50-100人的企业89个,占18.7%100-200人的企业143个,占30.0%200-300人的企业52个,占10.9%300-500人的企业41个,占8.6%500-1000人的企业14个,占2.9%1000人以上的企业7个,占1.5%476家企业现有从业人员80033人,单位平均用工规模为168.14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占的比重为9%,技术人员占的比例为17%,一线普工占比例为74%

二、企业用工难难在哪里

从调查和座谈情况来看,各县区园区和永州经开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工问题,企业用工难、招工难、稳工难的问题较为突出,其主要表现为:

1.普遍缺工且量大从园区来看,全市园区企业缺工达到3.75万人以上,冷水滩、祁阳、道县、零陵、宁远、蓝山、东安等地园区缺工突出,部分地方缺工比例甚至占到其园区总用工量的三成以上。据不完全统计,道县工业园缺工8961人,东安园区企业缺工5200人,宁远园区缺工4500人以上,永州经开区缺工2491人,蓝山园区用工缺2400余人、江华园区缺工1000人以上,祁阳园区新区30家企业有15家企业缺工,零陵工业园区缺工企业16家,占到了园区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外商及港商台商投资企业缺工状况最为明显,有80.5%的单位缺工;私营企业缺工单位占69.7%从企业来看68.4%的企业反映缺工,45.6%的企业有招工需求但招不到工,企业陷入不愁订单愁工人的局面。如祁阳凯盛鞋业计划用工1.5万人,实际用工4200人;蓝山必达通讯科技用工需求为1000余人,实招305人,缺工近700人;道县捷宝商宇电讯现有420人,缺工420人;宁远蓝海化纤计划用工350人,实际用工150人,宁远格林玩具、正浩制衣分别缺工360人、290人;新田洪元鞋业满负荷生产需500人左右,现有员工220人;江华凯盈科技满负荷生产需要400人,缺工220人;冷水滩名臣制衣计划用工500人,现有员工101人。

2.结构性缺工突出。从缺口来看,一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是缺工主体。从产业分布来看,反映缺工的主要集中在制鞋、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等领域,轻纺制鞋企业数达到70.3%,加工业达到81.6%,建筑业较低,为3.5%。如祁阳凯盛鞋业、道县建溢鞋业、宁远华荣鞋业、新田洪元鞋业、祁阳太平洋纺织等缺工率达30%以上;达福鑫投资、达福鑫显示、弘电电子、创辉电器、晶辰电子等缺工量大,永州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缺工人数占总需求的15.5%二是一线普工缺口最大。在被调查的缺工企业中,57.0%的企业缺一线普工,多数企业尤其缺熟练工。其中,38家农副食品加工企业中,52.6%的企业缺一线普工;17家食品制造企业中,41.2%的企业缺一线普工;16家纺织企业中,62.5%的企业缺一线普工;20家木材加工企业中,45.0%的企业缺一线普工;19家医药、化学制品制造业中,63.2%的企业缺一线普工;22家非金属矿物制造企业中,63.6%的企业缺一线普工;23家黑色、有色金属冶炼企业中,43.5%的企业缺一线普工。永州经开区、东安、双牌等地普工占总缺工数的62.3%60.7%81.6%三是专业技术人员稀缺41.7%的企业表示缺技术人员,技术人员难招,技能人才供不应求,高级技工成为稀有资源。大量企业的技术骨干多从外地聘回或总厂调配,本地供给不足。如:零陵微机电项目的设计和模具专业人员从深圳招聘,福源木业雕刻技术工基本是江西、福建引进;祁阳美星光电脑封装技术人员必须从深圳等地外请;特别是工艺先进、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像湖南格润、科贸林化、异蛇科技等外地技术员工占比较高,一些专业人才在本地是一人难求。四是女性需求多。大部分企业需要一线女操作员,如缝纫工、制衣工、制鞋、车工等,占总体需求的六成以上。

3.周期性、季节性缺工明显。调查显示,反映周期性、季节性缺工的单位155个,占46.1%,以农产品加工、竹木加工、建筑业单位以为主。如冷水滩熙可、泉辉罐头、蓝山鑫竹木业等,季节性缺工明显,祁阳宝达食品生产季节委托包工头从外省招工。同时,上半年人员相对稳定,下半年工人难找,与生产季节相反,造成了季节性缺工。

4.员工流动性大,稳住员工困难。在被调查的企业中,52.3%的企业的员工流动性较大,47.7%的企业员工相对较稳定,但一部分企业离职率高达10%以上。员工流动性大有以下特点:一是劳动密集型流动性高,超过一半以上的制鞋、纺织业、木材加工业及农副食品加工业、建筑业企业的员工流动性频繁;二是以本地员工为主体的普工群体离职率高;三是学历与流动率成反比,低学历的员工流动性大;四是年轻人离职率高,且入厂工作时间短。祁阳凯盛每月都有200人以上离厂,道县、宁远等地一些企业员工流动率10%以上,接近15%的警戒线。

5.新增需求急增,后期缺工明显。51.7%的已开工企业表示用工将有增加。后期来看,我市将有大批项目投入生产,企业新增用工缺口较大。预计今明两年,全市工业新增需求将会在3万人左右。零陵工业园年底可投产企业10家,用工需求达6000余人,如果冷水滩弘电电子整体搬迁、祁阳凯盛鞋业二期开工都需要用工近万人;宁远华荣鞋业计划用工1900人;道县晶辰电子新增1条生产线,需增加用工1200人,广弘体育用品公司二期预计用工4000-5000人;蓝山新入园企业新炽服饰缺工300人;江华卓越电子正式投产需800人,现试产阶段只有220人。总的来看,后期的强劲需求与现有供给矛盾凸现。

企业用工难的突出问题,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压力。一是影响现有企业达产扩能51.3%的企业反映订单较为稳定,但因招工不足而达不到现有产能,影响其现有产能发挥和扩大再生产,一些企业生产线闲置,有的企业也暂未扩建厂区。如凯盛鞋业二期厂房未有扩建、现有定单部分外包或异地办厂招工;东安创辉电子目前只有200多职工,因人手不足有千万元的订单都不敢接;出口型企业冷水滩明达实业公司近5年没有招进新员工而维系现有规模。二是企业负担增加。为吸引求职者,不少企业使出了浑身解数,投入大量的精力和人力进行招工,在积极参加招聘会、打广告、“老带新”的同时,不得不组织车辆、人员延伸到乡镇、村里巡回招工。别外,员工高流动率也增加了企业的招聘费用和培训开支,客观上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三是政府及部门压力增大。当地政府、园区、人社等部门组织招聘会、投放广告,甚至采取分配指标考核、以招工抵招商等方式来扩大招工,但仍存在数量难以满足和应聘人员专业技能(工种)、性别、年龄、文化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等问题,导致出力出功难。有的乡镇组织一车人去企业面试,符合条件的屈指可数,大部分原车送回。四是引发新引进企业的顾虑。一些拟入驻的企业在用工方面表示出关切和担忧,在签订合同时强调用工条款。

三、企业用工难源自何处

我市企业用工难现象的产生,是多重因素叠加导致的结果,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1.经济增长的原因。近些年来我市不遗余力招商引资,产业承接转移步伐明显加快,园区的制鞋、纺织、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制造、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初步形成,工业企业用工需求量不断增加,我市工业从业人数自2007年的35.31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43.34万人,带来了产业工人和专业人才的短缺,出现用工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员工薪酬增加、招聘门槛降低的“三增一降”用工格局。同时,服务业相继跟进,用工需求量快速增长。目前,企业订单大幅增多,用工需求大幅增加,而外地返乡就业增长不快,劳动力供求矛盾迅速凸显,加上引进的轻纺制鞋服装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多,一线工人需求急剧扩张,成为用工难的客观因素。

2.企业的原因。长期以来,由于劳动力供过于求,不少企业因此形成了错误的认识,一些企业主长期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忽视了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不注重建立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是招工难、稳工难的直接原因。一是工资待遇普遍不高。多数企业靠廉价劳动力要素投入来获取经济发展比较优势,经营模式采用的是“定单经济”,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其特点是劳动强度大、产品附加值低、企业利润薄,这在客观上压缩了企业提升员工工资的空间,制约了员工工资福利的增长。多数企业以最低工资标准当作标准工资,企业工作日在26-28天,实行8+3工作制(8小时正常上班,3小时加班),如果不加班加点只能拿到稍高于最低工资标准的薪水。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74.2%的企业员工处于2500元以下水平,大部分一线普工月工资水平在1600-2500元左右,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月平均工资分别在2600元、2700元左右。工资水平不高,与沿海发达地区的薪酬“剪刀差”,导致招工、稳工“两难”,尤其是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方面。如新田一家企业派往深圳培训的500人,返回的不足二成。同时,一些从事建筑、安装、维修行业的,宁愿打点工,也不愿进厂当工人。二是企业自身硬件条件较差。较多的企业缺乏较好的工作条件,也不愿在改善厂房条件方面多花费,住房、食堂等生活配套设施不足。据调查,具备食宿条件的企业只有29.7%,没有食堂和宿舍的企业也占到了10.3%,一些农民工需要往返于城郊或回自家住,有个别企业如遇加班甚至只能发方便面,硬件不足造成一些求职者不愿进厂或不安心上班。三是缺乏现代管理。部分企业管理理念落后,缺乏企业文化、社会保障、职业培训以及和谐的环境。从调研情况看,为员工全部购买“五险一金”的不足一成;80%以上的企业无文化活动设施,只有极少数企业能正常提供培训机会,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职工生活平淡单一。道县一家企业在宿舍区装了4WIFI,一到晚上就网络塞车。

3.求职者的原因一是职业能力受限。求职者多数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相关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与企业岗位职能需求不匹配。在举办的一些招聘会上,匹配率不足三成。一些企业也反映,员工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于深圳等地的50-60%二是偏向沿海就业。除去本地工资薪酬、工作环境等原因,一些求职者更愿把沿海工作作为首选,特别是年轻人更愿外出看世界。据本地大中专院校应届毕业生就业调查,有市内就业意向的占30.3%,市外就业意向的占69.7%。祁阳职业中专每年2000左右的毕业生,外地就业率达到75%三是就业观念偏差。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加上目前独生子女多,人们仍将读大学、当“干部”作为最主要的成才选择,年轻人普遍不愿当工人,特别是8090后,不愿进厂成为产业工人,甚至一些家长也不愿意孩子进厂。调查表明只有3.7%的年轻人愿意进厂当工人,这也是当前招工难的原因之一。四是自我约束能力差。一些本地员工不服管理,自由散漫,本地思想严重,有的经常请假。如宁远某鞋业公司一天请假人数近200人。

4.供需不匹配的原因。主要是培训滞后,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几乎所有行业的熟练技工、高级技工都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这是由于人们的成才观念和教育培训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我市的技能培训开设的专业与产业发展有脱节情况,目前农民培训中适合我市发展急需的服装、机电、焊接、电子维修、种养殖类专业设置较少,职业教育中计算机应用、财会、文秘等专业的学生多,而急需的服装制作、机械、电子、模具、塑控等专业开班少。这也造成了本地人才市场招不到企业所需人员,新增劳动力满足不了企业需求。

5.承载环境方面的原因一是园区配套设施不完善。不少企业反映,大部分园区地处新开发地段,离中心城区较远,交通、住宿等硬件设施及企业周边学校、医院、日用品商店等基础设施没到位,孩子入学、员工看病就医、业余生活等老大难。一些地方虽开通直达市内或乡镇公交,但公交车班次太少,有的错开上下班时间节点,给企业员工出行带来困难。因而,一些企业搬至园区后员工锐减。二是政策落实不到位。相关部门在落实政策上不够主动,一些企业对用工培训、企业参保优惠等政策不了解。三是服务不到家。一些地方设置电子屏、张贴招工广告发布的信息没有发挥作用。开通公交车班次不多、上下班高峰时段坐不到车,有的也只是园区内循环。另外,不少单位还停留在前些年向外输出劳务、大量农村劳动力到外地就业的认识上,对当前本地企业用工问题缺乏认识和准备。具体措施上,也是为招工而招工,在政策吸引、措施配套上探究不够。

四、破解用工难题路在何方

近年来,全市每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5万人以上,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万人以上,极大地缓解了就业难的问题。但对于像我市这样一个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城市来看,用工难的问题不仅仅是一种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的供求矛盾,更是一种常态,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始终伴随在产业发展过程。据人口普查资料推算,我市劳动力人口近五年(2014-2018年)在330万人徘徊,每年新增和退出劳动力人口基本持平,净增劳动力人口到2019年才略有增长。外出务工人员(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和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与回乡务工人员差额不大。预计我市用工难的问题将长期存在并将日趋严重,这是全市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此,我们建议:

(一)转变思想观念,主动解决用工难的问题。没有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产业工人,经济发展将会是一句空话。对当前我市就业矛盾的主要方面已从就业难转变为用工难的新变化,我们要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法,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要用前些年千方百计搞劳务输出的干劲,想法设法地把外出务工人员接回来,把不愿回乡工作的大学生请回来,把在劳动力适龄阶段没有在工作岗位上的人员找回来,进一步盘活现有存量、扩大用工增量、提高就业质量、控制员工流量,用这“四量”来缓解日益紧张的用工需求。以园区、人社、经信、重点职业院校和主要用工企业等单位为成员建立市级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相关情况,把握就业动态和企业需求变化,加强协调合作,共同破解用工难题。

()强化企业主体作用,增强企业招工稳工能力。企业要树立“员工不折旧、企业才长久”“员工稳得住、企业才进步”的理念,在引、育、用、留方面下功夫,真正成为解决用工难的主体。首先,企业要千方百计创造和改善条件,提高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建立员工工资收入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的机制,改善员工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就业吸引力。二是提高社会责任意识。企业要确保用工合法有序和工资的及时足额发放,自觉主动地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为员工缴纳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三是努力提高管理水平。企业要研究薪酬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职业发展留人的问题,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人性关怀,不断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从而招来来、安得下、稳得住。四是改进生产工艺。减少用工,才能真正缓解用工难题。在用工难背景下,劳动密集型企业还应该考虑通过技术改造等手段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逐步摆脱对劳动力的过分依赖,努力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根本上解决用工难问题。五是加强企业招工、用工、稳工的监管和奖惩。园区、人社等部门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秩序,加强对企业劳动用工、工资支付、权益保障方面的监管,对用工量大、招工力度大、员工权益保障好、稳工率高的企业给予一定奖励或补贴,对由于企业自身原因引起的员工权益保障差、员工流失率高的,给予制约或处罚。

(三)对接企业开展培训,提高就业能力。显然,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主体的就业群体,其素质和技能目前难以满足企业用工需求,而相对脱节滞后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个重要突破口。一是对接产业需求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要与本地产业发展相结合,建立对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技能培训与我市重点产业对接制度,加强企业需求和求职意愿调研,按照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和企业用工的实际需要开展订单培训。职技院校多开设我市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机械、电子、化工、生物工程等专业,设置专业更加合理、更加实用,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二是开展生产车间培训。要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实习比重,把由在学校教室为主的培训移至工厂车间,增强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培训质量,做到学以致用、即训即用。三是鼓励企业培训。对企业开展的新招录人员、在职转岗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开展的技能鉴定,均分类给与补贴,提高企业积极性。在发放对象上,大中小型企业应平等享受政策支持。四是校企联合办学。鼓励职技院校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校企双方坐到一起,提出通过批量、订单式培养,为企业制定三到四年的委托学生学习计划,解决以往中职院校培养方向和企业用工要求相脱离的问题。职技院校学生在本地就业的,要给予学校和学生适当奖励。

(四)加快园区设施配套,创优就业环境。坚持工业新城、城市新区的理念,加快园区道路、水电、住房、医院、学校、超市、娱乐、餐饮、金融、邮政、通信等设施完善配套,解决上学、就医、出行、生活等实际困难,提高承载和吸纳安置能力。规划、开通城(市)区外园区至城(市)区的专线公交车线路,并合理设置站点和发车频次;延长公交运行里程,打造半小时用工半径和员工工作生活圈。加快园区内廉租房、公租房建设进度,探索已建廉租房、公租房与企业联合预装修机制,满足员工来之即住的要求,亦缓解员工资金困难。

(五)建立覆盖县乡村、链接市内外的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开发建设全市就业服务信息平台,打造集就业政策信息、企业招工信息、求职需求信息等于一体的就业服务信息网。一是要实现资源信息覆盖市、县区及相关部门、乡镇街道、社区村组、企业、职业技术学校等,相关单位信息可即时发布和更新。二是要实现网络链接政府、部门、企业、学校(培训机构)、中介机构。求职者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查询招工信息,亦可发送求职需求。三是要实现实时链接中心城区、车站码头、乡镇集市等人口聚集区域设立的电子显示屏、招工信息栏和乡镇劳动就业服务站的显示屏,通过触摸屏、显示屏等可及时查询了解就业信息。

(六)强化政策支持引导,加大引工引智激励。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第三方,要运用公共政策对企业进行政策引导。一是出台在本地园区就业的员工在购买经济适用房、租住廉租房、子女入学、家属就业、贷款等方面优惠政策措施。二是认真落实政府财政性职业介绍补贴、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等系列政策,制定部门、企业在引工引智等方面的奖励政策。三是招商引资政策要鼓励从注重招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招高新技术用工量不多的产业转变,加大对引进后者的奖励力度,推动引资向引智的升级。四是加强评选奖励。定期组织开展“技能大师”、“技术能手”、本地就业明星、返乡创业能手等评比表彰活动。对技师、高级技师等专门人才根据本地就业年限设立专项奖励基金。

(七)加强宣传,推动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一是宣传环境变化。加强全市经济发展成果展示宣传,让群众看到我市经济发展变化,看得到本地就业的未来前景,让本地就业成为优先选择,外地务工人员主动返乡就业,形成返乡就业创业良好氛围。二是推荐明星企业。加强对成长性好、待遇有保障、用工量大的企业宣传力度,打造就业明星企业,让“家乡就是好地方,工作不用去远方”深入人心,增强就业的品牌影响力。三是引导观念转变。引导择业者特别是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家庭致富要进厂、工人也是好儿郎”,让进厂务工成为择职意愿,努力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产业工人。同时也把那些在牌桌、赌桌上的富余劳动力发动、组织起来进厂务工。四是宣传就业创业明星。组织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报道本地就业之星、创业之星在学习、工作等方面的优秀事迹,营造全民就业创业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回到 顶部
 永州市统计局版权所有
地址: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逸云路1号(市政府大楼2楼) 联系电话:0746-8368157 政府网站标识码:4311000012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05009375号 湘公网安备 43110302000125号联系我们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